圖1。音樂會票根 |
圖2。音樂會結束後的簽名會 |
雙十節隔天上班,收到廖大哥邀約10/13在國家音樂廳的「郭德堡變奏曲─安寧、焦元溥對談音樂會」,考量下班後去欣賞,精神還可以,就回覆廖大哥我也想出席。沒想到音樂會這天正巧碰上自己的農曆生日,不少人還以為廖大哥知道我生日所以請我去,大家都誤會了,其實完全是兩碼事,完全沒有關連,只是我就當做是送給自己的農曆生日禮物罷了。
偶爾會來國家音樂廳聽音樂會,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也有聽過。不過這場音樂會很特別,由中國鋼琴家安寧,透過音樂廳的史坦威鋼琴(Steinway)來演奏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而安寧被稱為史坦威鋼琴(Steinway)藝術家(連結)。通常鋼琴獨奏會,不可能只演奏一曲,這場就只演奏這曲。此外,更特別的是,邀請臺灣的樂評家焦元溥來分享巴坊的郭德堡變奏曲。這樣結合形式的音樂會,我是第一次參加,也覺得新鮮有趣。上半場針對這首曲子進行解說和分析,下半場再由安寧彈奏整首曲子。
第一次透過鋼琴家與樂評家,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無論是巴赫的家庭,他創作當時的社會風情,流行的音樂、事物,當時與他同期的音樂家等。彈奏的指法和方式,鋼琴家也會想他為何要這樣彈?然後,我才知道原來這首曲子的主旋律是在左手,而不是右手。原來一首變奏曲有30個小節,每個小節都是不同的曲調。而30個小節,可以分成各八小節或各三小節或各四小節一起看。原來也可以從數學來思考。原來每個小節也可以獨立來看待的,每個小節都是一個小天地、小故事,我才瞭解為何每次彈完一個小節,鋼琴家要休息一下,才能再繼續。因為,每個小節的情境都不同,鋼琴家很用心的投入巴赫創作這首曲子的世界,去感受他創作這首曲子每段小節的想法和可能,然後,把每個小節的可能分享給坐在臺下的我們,我們彷彿透過這樣的方式,穿越時空稍為瞭解了當時巴赫創作的時空背景和創作當下的發想可能性。而且,中間的小節,可能和前後的音是一樣的,可是因為創作的彈奏方法和速度不同,也就呈現出不同的感受。而且,還有一個小節是四首曲子的混合,我原本都不知道,結果在下半場仔細聽,真的鋼琴師兩手彈的曲子完全不同,卻是完整的結合。更不用說,最後一節和第一節完全是一樣的,但是,感受大不同,有如寫文章的頭尾相呼應。
這樣的音樂會,坦白說我蠻喜歡的,因為將一首古典音樂曲子,從表面、結構、組織、細節,細細拆解,甚至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這首曲子,不只有情境,還有故事性和呈現出來的氛圍,也知道其實巴赫當時就是靠創作在賺錢養家,創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為了生活,無論如何終究還是要將重心放在家庭,除了音樂創作,家庭才是當下他最重要的。這樣的音樂會,不只是聽音樂,看彈奏的指法和譜曲去遙想巴赫的設計構想,就好像音樂是個活生生有故事的人站在你面前,我們由裡到外層層仔細的檢視它,發現它的奧妙之處,就像解說一樣,是有脈絡和各種因素有跡可循,事出有因的。再次感謝廖大哥的邀約!音樂會後的簽名會在國家音樂廳的大廳和階梯上熱烈展開,長長的人龍沿著華麗的階梯扶搖而上。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這樣的音樂會,坦白說我蠻喜歡的,因為將一首古典音樂曲子,從表面、結構、組織、細節,細細拆解,甚至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這首曲子,不只有情境,還有故事性和呈現出來的氛圍,也知道其實巴赫當時就是靠創作在賺錢養家,創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為了生活,無論如何終究還是要將重心放在家庭,除了音樂創作,家庭才是當下他最重要的。這樣的音樂會,不只是聽音樂,看彈奏的指法和譜曲去遙想巴赫的設計構想,就好像音樂是個活生生有故事的人站在你面前,我們由裡到外層層仔細的檢視它,發現它的奧妙之處,就像解說一樣,是有脈絡和各種因素有跡可循,事出有因的。再次感謝廖大哥的邀約!音樂會後的簽名會在國家音樂廳的大廳和階梯上熱烈展開,長長的人龍沿著華麗的階梯扶搖而上。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