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

海角七號 Cape No.7

P1010388
劇情就不描述了,請大家自己去官方部落格看吧。剛看完電影,有著滿腔的感覺想藉由文字發洩出來。原本台北電影節時無法看到,還好院線上映沒有錯過。電影一開始從熟悉的台北,熟悉不過的台北地標新光三越、101與西門町,隨著阿嘉的失意,場景轉往恆春。熟悉的瑯嶠古城,開啟故事的序幕。整部影片充滿音樂,音樂與劇情之間的配搭非常match,魏導在整部影片的情緒起伏鋪陳,每個點都很洽當,讓我感受到情緒的銜接洽到好處。坦白說,很少有一部電影,可以讓全場觀影人,隨著劇情一同大聲笑或連續拍手叫好數次,全場笑聲、掌聲不斷的。歡笑之餘,卻也讓我隨著劇情而流淚。雖然有一部份的流淚是因為乾眼症造成,但是不代表魏導功力不足。若沒有乾眼症,我還是會被後面1/3的劇情感動的。

因為地方要表演,阿嘉的繼父卻不希望外地人來表演,而是希望由在地人來演出。經過選角,確定樂團的成員,只是,短短的時間內要練成歌曲,還要培養默契,實在是不簡單的考驗,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團員們之間從彼此的不信任、相互排擠,到最後慢慢的有共同的目標,這中間演變的過程是很特別的。此外阿嘉與友子,從原本阿嘉怎麼看友子怎麼不爽,到最後兩人發生一夜情,故事最後則是沒有點明結果,留下一個想像空間,讓觀影者自行發揮。還有,三胞胎的母親與水蛙那段使君有婦的曖昧之情。「阿拉桑」銷售員與飯店櫃檯服務員的情感流動。「茂伯」國寶北管大師林宗仁首次大銀幕演出,充滿情感起伏的月琴聲調,彷彿在訴說過去的事;自然、生動有在地親切感的話語,配合他實際生活中的人生歷鍊與經驗,顯得很有張力與深度。勞馬對太太深沉的思念與愛情。明珠對女兒的愛以及她對祖母「友子」深深無法挽回的痛。

范逸臣在舞台上,搖滾的演唱,聲音很有感情,從歌聲中傳達出對友子的喜愛。完全不同於他剛出道時的情歌王子的包裝,似乎這比較符合他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夾子」主唱小應的演出很讓我眼睛一亮,完全不同於演唱時的他。但還是很具草根性的特質,倒是劇情中酒客在台上唱「轉吧!七彩霓虹燈」,對應在台下飾演水蛙的小應,感覺是很特別的。劇情是60年後與60年前相互穿插,60年前的故事,模擬由阿嘉與友子看那個日本時代住址的信的情形,由中孝介客串唸出信的內容,中孝介在唸情書的語調,充滿對60年前友子的感情,很是感人。而中孝介在片中分別飾演他自己與60年前的日籍教師,導演以中孝介講的話與年輕的友子看到信中的話語,產生呼應。

電影中,魏導為了呈現1945年日本人搭船返回日本的場景及演唱會的情形,不惜花下鉅資,的確值得,把演唱會的盛況與日本時代的那種氛圍很完整的呈現,把當時已一些早把台灣當做故鄉的日本人的感覺,很精準的呈現。因為他們矛盾的是,不曉得離開台灣是離開家鄉還是要回到日本的家鄉。在當時我想有很多人是有這種矛盾的,也可以說,為何從身邊部份年長的長輩們常從他們口中想起日本時代的事情。

喜歡導演呈現台灣的在地文化和恆春的特色,並且將恆春拍得非常美,很有它自己的味道。讓人見識南台灣的美。一如導演說,他想拍一部音樂劇,但又不想像一般的音樂劇的流於形式,劇情上會顯得較單薄又沒有說服力。想要加深劇情的深度與張力,又因為從新聞上看到有郵差依早期日本時代的信上的地址送信,讓他以此為出發點來構思劇情。再加上恆春在魏導眼中,是充滿各種元素的地方,有新有舊,舉例來說,瑯嶠古城的西門與現代透天厝併列。有在地的住民,也有外地來的觀光客、外國人,不論是島內或島外,路上、海邊可以見到穿著比基尼的女郎;在語言上也是,你可以聽到在地語言,也可以聽到外國語調;閩南語、客家話、英文等。老人、小孩傳遞著生命的生生不息,周而復始。每年的春吶搖滾樂與屏東的傳統北管,不同的音樂元素,在一個地方同時呈現。眾多的元素,讓魏導鋪陳出劇情,進而拍出他想拍的影片。推薦這部片,喜歡劇情的鋪陳與影片裡所搭配的音樂,真的是讓我非常有fu~,有機會想再看第二次。找機會買預售票去欣賞,還可獲得電影音樂紀念片,機會難得!受限於歌曲眾多版權,電影中的歌曲和音樂無法發行電影原聲帶,好好把握囉。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