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澎湖]觀音亭前糯米獅

糯米獅公
照片是2004年7月29日拍攝的,當時前往觀音亭,恰逢維護中,整個被包起來,根本無從觀看,於是拍攝廟前的糯米獅。照片中為雄獅,嘴張開,腳下踩著小球。

此次2009年6月8日經過觀音亭,由於一行人一直往西瀛虹橋方向移動,完全忽略一旁不顯眼的觀音亭,為此我也沒有進去拍。不過,稍為瞄了一下觀音亭的外觀,似乎修得有些新穎。觀音亭創建於1696年(清康熙35年),為澎湖遊擊薛奎所建,廟中供奉南海觀世音菩薩,是澎湖最早的佛教寺院,亦為澎湖四大古廟之一。四大古廟除觀音亭外,另有天后宮、水仙宮與城隍廟。

1884年(清光緒10年)因清法戰爭的原因,法軍攻佔澎湖馬公而毀於戰火。1891年(清光緒17年)經吳宏洛捐款後重建,日本統治期間歷經多次整修,目前所見與建築外觀為1959年(民國48年)擴大改建而成。

而觀音亭廣場上的兩隻糯米獅,並非原本廟前之獅。原本在1887年(清光緒13年)12月設立澎湖總鎮署時,立於總署門前,而當時澎湖總署位置即現今合作金庫銀行。1895年日本統治澎湖後,將原本澎湖總署建築物持續作為辦公廳舍使用,而廳前糯米獅仍置於原處。1935年(日昭和10年)日本欲將廳舍拆除,地方仕紳不捨糯米獅隨建築拆除,建議遷移至觀音亭存放至今。

兩頭糯米獅塑造時,乃請本地師傅林勇與澎海樂製作;林勇精技於雄獅,而澎海樂則巧藝於雌獅。這兩頭獅雖然一直被稱為「石獅」,其實並非以石頭雕刻,況且當時水泥尚未問世。而是以石灰、糯米漿與黑糖水攪和混合,塑造成型。而石灰、糯米漿與黑糖水所組成黏性物質,即「三合土」。如此以三合土塑造的獅子,在臺彎、澎湖僅一對,歷經長久以來的風吹雨打,至今依舊而毫無裂痕或毀壞。(2009.6.8)

澎湖縣馬公市介壽路11號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