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聆聽「隱藏在街角的歷史痕跡:台灣神社紀錄片」放映與座談

226722_400148340066719_854713244_n
圖片來源:www.facebook.com/MoNTUE2011
看到這個演講的主題,是有關日本時代的臺灣神社紀錄片,引起我的興趣,對於日本時代的神社,我有聽過的,就是現在保存最完整的桃園神社,還有去過的金瓜石神社。當然臺南林百貨修復完成後,也會開放,屆時可以去看頂樓的神社。

導演郭人豪本身的專長是在影像拍攝,只是因為他自己對於日本時代的神社有興趣,也覺得好像周遭的長輩們對於曾經身處過的日本時代,似乎好像少了什麼,對於神社很少人知道,也很少人去瞭解。於是用探險的心情,去找尋神社的痕跡。從文獻資料上導演發現原來臺灣曾經有200多座的神社,在場看紀錄片的我,也嚇了一大跳!而在臺灣各地,其實還是有神社的痕跡,有的保存很好,像是桃園神社,有的則是毀壞而埋沒在荒煙漫草裡。也從影片得知原來黃士娟老師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臺灣的神社,東吳大學的日籍高橋老師也有調查在臺灣的神社記錄,有空上圖書館找來閱讀。

在導演一邊找尋,一邊詢問長輩們的過程中,發現老人們對神社的印象大約是在小學3、4年級,但是他們對於神社的任何細節都可以說得非常清楚。同時也從文獻、報導中得知,原來在1930年前,臺灣的神社數量還不到100座,但是因為1930年的霧社事件和1931年的918事變,讓台灣總督府想藉由神社的建立,讓島嶼上的人們變成大日本帝國的子民,到皇民化運動期間是神社產生高峰,總計光是官方建立的社神就有200多座。

而當時就規格和官制最高的神社,即是在圓山的「台灣神社」,不過,日本時代在臺灣最早的神社卻是「開山神社」,也就是臺南的明延平郡王祠。實在是很有趣,只因為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而鄭成功又是在日本出生,所以成為日本在統治台灣初期的最有力宣傳。同樣的,國府時期,則是又將鄭成功從反清復明的角度去強化。其實,都是在抹去前一個政治勢力的痕跡。只是,歷史並不會因為人們的刻意抹去而消失,只是被人們遺忘了。

也許,就像放映後有民眾分享的,1945年後人們對於在臺灣的神社的不瞭解和不清楚,除了因為政治力的關係將神社拆除或轉變為忠烈祠或孔廟,除此之外,對於長輩們而言,在家裡還是拜祖先、神明的道、佛教,而不是神道教,所以有關神社的一切事情,縱使是在長輩小時候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儀式,但是,並沒有真正的留存在他們的心中,或者說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部份。所以1945年後,也就慢慢的沒被人提起了。建築和一些雕塑,不是被改建就是隨著時間損懷,或者移到其他的地方擺置,給予其他功能,被人們當作是一般的雕塑品而保留下來,卻完全不知道其背後的歷史與時代的故事。話說回來,就像我,曾經有一段時間經常路過大直的忠烈祠,卻不知道原來所在地是台灣護國神社。再對照現在,以前常常有日本人會去大直忠列祠看衛兵交接儀式(現在是陸客居多),但是,在日本時代卻是神社的一種巧妙對比。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