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友善廣告交換

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蔡珠兒 饕餮書

R0048190
蔡珠兒  饕餮書
這本書的內容是集結蔡珠兒2002-2003年撰寫的《新新聞》〈食物與權力〉專欄的文章內容,不過,在集結成書之前,有再重新整理過才出版。如同蔡珠兒書面封底所寫,這不是單純在講食物的書,而是講食物與社會和人的內容,有時食物不單純只是品嚐,更能嘲諷政治和時事。如〈蝦碌之王〉這篇,即是敘述,香港市井小民以蝦碌之菜色嘲諷當時的香港特區政府用人之無能、狀況不斷,辦事能力被市民所質疑。真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在〈粽子,傻子與魔鏡〉一文中,看到蔡珠兒為了端午包粽,從數日前開始籌備,有如儀式般進行的整個過程。雖然只是文字描述,卻活靈活現、生龍活虎的躍然紙上,形成畫面與聲音的精彩表演。對應從小看外婆包棕的過程,那忙碌程度,還真是不相上下。

〈打一場Party的硬仗〉則是看出人際關係維持的重要,尤其在送往迎來上,邀請的對象,時間、菜色等各方面,都充滿細膩而微妙的學問。〈煞食與口腔〉與〈沒有雞吃的日子〉,一則描述2003年的SARS,一則是H5N1禽流感,當時這兩件事情,對臺灣也是風聲鶴咧。當年的SARS在臺灣也是造成不小的傷亡和社會震盪。回想當時的臺灣,2003年4月24日,臺灣爆發首例SARS確診病例,當時臺北市和平醫院立即封院。這天,也是我到博物館上班的日子,印象非常深刻。10年後,2013年春,中國大陸爆發H7N9禽流感,2013年4月24日臺灣SARS十週年這天,臺灣爆發H7N9境入移入確診病例,實在是巧合。更是讓我難忘,我也在一個單位工作滿10年了。兩岸三地商務往返頻繁,再加上大陸人民旅行團與自由行來臺觀光,比起10年前的SARS爆發的時空,防疫不僅重要,而且更艱難。只能提醒自己少出入公共場所和醫院,萬不得以口罩帶上,隨時洗手和消毒。

〈米酒、伏特加與二鍋頭〉描述在外人士,想吃到家鄉味麻油雞的不易,畢竟公賣局(現稱臺酒公司)的紅標米酒在臺灣以外之地,不易購得,要做得地道對味,可不簡單。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則是描述1997年WTO入會談判,由於國情不同,歐美不瞭解米酒在臺灣不是單純的飲用的酒精飲料,而是傳統料理、小吃、大菜、祭祀、生產大事、原住民祭典等各方面,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食材」,只是當時的談判者無法讓對方明確瞭解在臺灣的重要性,而被迫加以重稅,使得當年米酒價錢高昂,衍生後來針對作月子而產生的米酒水、假酒事件,甚至開放民間釀酒等,經過數年,再次溝通後,才讓高不可攀的米酒價格,降至普羅大眾接受的價錢,才再沒有屯積米酒等事情產生。只是後來調降的米酒價格,再也無法回到WTO入會談判前的價格,套句偶像劇的臺詞「回不去了」。

說到米酒水,讓我想起某年的農曆7月,俗稱鬼月,要普渡。那天我被娘告知要拜「地基主」,所以要煮麻油雞,用生雞腿、薑、黑蔴油和米酒煮,由於家中沒米酒,去雜貨店買,還跟老闆娘說要煮麻油雞,要買米酒,價錢只有50元,想說米酒降價,也沒看清楚,結果買回家的竟是米酒水。因為在煮滾後,酒味完全揮發,連酒味完全沒有,想說這米酒也太淡!仔細看瓶身的酒精濃度,才知道買錯了。否則,正常米酒在煮滾後關火,是仍有些許酒味與濃郁酒香氣息。

對於「饕餮」這傳說中的貪食獸,在林文月老師的《飲膳札記》也有描述,甚至連封面的「饕餮」圖繪,也是出自老師先生手筆。不過,在蔡珠兒對「饕餮」一詞的描述說明上,是更為深入分析,而且有不同的見解與延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