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陳淑華 島嶼的餐桌 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768"]R0048322 陳淑華 島嶼的餐桌 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caption]
這本書剛出來時,即吸引我的目光,只是當時書太多,根本看不完,所以也沒有買下這本書。但是,卻讓我注意起作者的部落格,而先從網路上找來看。而書,就先列在「我想看的書」的清單裡,也謝謝Damon Peng日前的推薦,清單裡的書,總算輪到它,下午找來看,想不到一看就一發不可收拾。作者撰寫的功能,讓我除了下廚煮晚餐沒看之外,飯後就直接在客廳繼續看下去。作者從自家餐桌上的菜色,描寫出家人們之間的情感連結和交流,以及長遠時光的家族流轉和不同時空、環境、工作、旅遊的影響,還有傳統民俗與祭儀影響下的菜色,還有傳承與演變,對家人們的懷念也可以從菜色裡看出端倪。

在歲時節儀的篇章裡,作者母親每逢大年初一,行禮如儀的「春飯」是家裡沒有的。但是,那久遠傳統流傳下來的對家人齊許的意涵卻是很溫暖的。過年的「甜粿」和「菜頭粿」原來作法大不相同,我僅看過菜頭粿的作法,記憶深處的印象,是奶奶在大灶上用盡全身力氣攪動食材的身影,還有那蒸好後的菜頭香氣。雖然,是20幾年前小時候的記憶,卻依舊鮮明。

原來,作者也是在清明吃潤餅,我家也吃潤餅,但是總是在每年清明回雲林斗南老家掃墓時,才會吃到潤餅。近幾年,家族習慣提前掃墓,提前掃的那天,還是會吃潤餅。但是,住在北部的我,後來也沒有在清明當天吃過潤餅。不曉得堂姊妹們是否在提前掃墓後,清明這天依舊吃潤餅?看到作者提住在板橋,原來在黃石市場內有攤老人家每年在清明前後會抺潤餅皮,也許清明那天,可以一如回老家掃墓時,依樣畫葫蘆的弄潤餅來吃。

作者的初夏吃烏魚子裡,提到過年時會吃烏魚子配蒜苗或白蘿蔔片,而冬至前,作者母親也會煮一盤,作者父親愛的蒜苗烏魚,而作者的父親來自臺南,也讓我想起,娘曾提過,這是父親愛吃的菜,是奶奶以前常燒的菜,最近這一、兩年,每逢烏魚來的季節,憑著娘的「口喻」,我也學會煮蒜苗烏魚這道菜色。我想,這是先民們渡海來臺灣後,隨著環境、節氣、氣候和物產所衍生出來的菜色吧。但是,倒是讓我連想到自己先祖的遷徙史,從福建漳州度過黑水溝到臺灣,在臺南停留,之後我的先祖再北上遷徙到雲林斗南,並開枝散葉。也許這道蒜苗烏魚的歷史很悠久,也和遷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倒是作者家立夏會吃「蒲仔麵」,蒲仔就是瓠瓜,我家雖然沒有吃蒲仔麵的習俗,但是,我的印象裡家中夏天常常會將瓠仔弄成絲,加蝦皮或金勾蝦一起煮來吃,很溫潤柔軟又舒服,無論是熱食或冷食都很美味。而作者家七夕會出現的油飯與麻油雞,在我家也會出現,以前外公還在世時,總是會和外婆一起開車拿著油飯和麻油雞到家裡,要拜七娘媽的。我一直不知道為何拜七娘媽要拜這兩樣,只知道有好吃的食物。看了作者的找尋,也許就如作者所說,七娘媽象徵保祐讓懷孕女子順產,讓小孩平安長大,也許是因為這樣的關係,又加上生產後的婦女在排除惡露後吃麻油雞補元氣和調養身體,而滿月的小孩也以油飯宣告喜事,所以用這兩樣象徵性食物來拜七娘媽,最是能表達感謝的。而油飯,在外公剛過世的那年,我在外婆的指導下做了生平第一次油飯,真的是很好吃!麻油雞自己也煮過一次,雖然沒有外婆的親身指導,但是曾經看過外婆料理,而她在邊煮的過程當中,告訴我料理過程的重點,其餘就是靠自己摸索。

作者家原是「冬至」才補冬,而家裡是「立冬」會補冬,但是,作者母親的心意卻和早幾年外婆的想法如出一徹,其中,那雞血糕,也是外婆好久以前曾經製作過的美味,看到作者拍攝的照片,就感受到長者們在料理上的智慧。作者家冬至只有甜湯圓,在我家也有,但是只止於拜拜出現在供桌上,冬至還是要吃湯圓,只是吃得是外公和外婆包的鮮肉湯圓。現在就是靠傳承外婆手藝的母親,才有機會吃到這個家常美味。至於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難以名之的年菜」,真是讓我驚喜連連。無論是用料、作法和調味,幾乎就和外婆、娘是一模一樣,僅差別在於作者的豬腳筋是浸泡發的,我們則是還要過油讓其膨脹起來。也的確是在過年時、外公外婆生日或宴客時,才會出現在餐桌上的菜色。只是,為何用的料幾乎一模一樣呢?這難道只是單純的臺菜嗎?更加引起我的好奇與想像。至於作者家的「雞捲」和「腐皮捲」作法和外婆的也很像,記得奶奶也會做雞捲呀。用的料也大同小異,同樣會用豬網油,只是外面不裹粉,而是習慣用腐皮來包,炸的就變雞捲,若是用蒸的,就變成作者母親的腐皮捲了。先前有吃過外層單純裏粉油炸的雞捲,但是粉太厚,就不得我愛。而這樣作法的雞捲,在中、南部又稱「三絲捲」。

看到「雪花鍋貼」想起自己也曾做過一次,真是美味,好想立馬去買包水餃,再弄一盤來吃。「獅子頭」是家裡偶爾會出現的菜色,通常也是在過年期間或有客人來時才會出現,平常還蠻少吃的。在外吃過好吃的獅子頭,想到的竟是以前宜蘭市「老媽牛肉麵」的獅子頭呢。牛肉麵,通常會在冬天時經常出現在餐桌上,同樣是蔥、蒜、辣椒、洋蔥、白蘿蔔與胡蔔蔔就可以煮出來的家常料理,學生時期外宿,自己也愛用大同電鍋煮出一大鍋的牛肉湯,不是下麵,再不就是取一部份湯,微微勾芡做成牛肉燴飯。說到餛飩與扁食,都是我愛吃的,但是,我卻還沒吃過福州的扁肉燕,感覺是很美味的食物,不知道為何臺灣就沒有人賣純正的扁肉燕呢?而咖哩飯,家裡吃的要嘛不是用麵粉炒香製作的濃厚咖哩,就是以咖哩粉直接以炒飯的方式,製作出來的咖哩飯,小時候是上學帶便當,經常會吃到的菜色,反而長大之後,幾乎不常看到娘煮這樣的咖哩飯了,雖然現在上班也是會帶便當,卻從便當的菜色裡消失了。而作者母親的「鹹飯」,在娘的菜色裡,也不時會出現,甚至變成當天便當的主食,也許就像作者所言,這是以有限的食材,做出美味又能飽食的料理。「鹹粥」也是夏日會吃的,我自己也會隨興一來就煮,只不過,我不愛熱熱的吃,而是溫熱時加白胡椒提味,大口大口的吃,一碗碗接連下肚,好滿足。

而作者在臺南親戚家所吃的閩南小吃「魯麵」,竟然就是臺中有名的大麵羹,而這樣的麵羹,我小時候在奶奶家或自己家都有吃過,甚至於自己也有做過。「肉豉仔」原來就是我家裡的肉燥,只是做法略有些不同,想不到,竟然有個這個韻含古意的名稱。 「白菜滷」非常家常好吃,不禁讓我想起,先前外婆指導我做過,真的是很開胃的菜色,我也做一次就學起來,只是上次做的是沒有加魚皮的家常版。後來,還做過幾次給外婆吃。「焢筍乾」也是很家常的菜色,的確像作者所說,通常是有滷肉或拜拜有煮雞、鴨、鵝的湯,才會煮筍乾。最近家裡也是有煮肉燥和滷肉,娘就買了筍乾回來煮。不過最近接連爆發添加物事件,讓爹唸個不停。但是其實筍乾無罪、娘也無罪,有的是製作的人,不實在所造成的呀。「鹹小管」也是冬天會出現在餐桌上的菜色,我喜歡吃它配白飯的鹹香滋味,吃白粥搭配也很合。

幾乎每一篇,都讓我想到自家餐桌上的菜色,只有少數幾樣是我沒有看過或吃過,寫了這麼多,其實還有幾篇是家裡也有,但是卻發現心得一發不可收拾,想想還是得停筆,難得一見這麼多字數的心得。只能說,作者寫入我心坎裡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