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拔一條河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300"]576571_615161818528369_539452845_n 圖片來源:www.facebook.com/botw2013[/caption]

聽到「高雄甲仙」,第一印象會是什麼呢?甲仙芋頭很有名!到甲仙一定要吃芋頭冰~即使我不確定是否有去過甲仙,但是從小到大,無論是從長輩們的口中或從電視媒體裡得知的訊息連結,大致上是如此。若再提到2009年8月8日,是否對這天還有印象?也許有人會說這天不就是父親節嗎?不少家庭會在這天慶祝的。是呀,當時大多數的家庭都在餐桌上、餐廳裡度過吧。只是,那天,有一個中度颱風,名稱為莫拉克,意思是綠寶石,卻給臺灣帶來史無前例的重大災情,就在八七水災50年的當時,短短兩天,中南部降下超過2,500公釐以上的雨量,等於把臺灣一年的雨量,集中在兩天之內給下完,造成非常重大水患災情。造成高雄甲仙小林村遭土石掩埋滅村,在六龜及新開部落也是同樣情形。這場災情,造成臺灣共有將近700名老百姓死亡,農損也是非常驚人!從此被稱為「八八風災」或「八八水災」,也因為莫拉克颱風為臺灣帶來非常嚴重災情,聯合國下的颱風委員會將「莫拉克」名稱剔除,以「艾莎尼」取代。

八八風災過後,從新聞上知道,甲仙街上不再熱鬧,原本到假日總是遊客如織,災後卻冷冷清清,了無生氣。無論是大人或小孩對於未來都是一臉茫然,不知下一步該往哪去。導演楊力州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去拍攝災後當地居民的過程紀錄,發現他們有很長一段時間從人到心境上都還沒有正向的提升。我想那樣的災害和震憾是讓居民難以抺滅的,地震、水災都讓他們碰上了,世居幾代的家園,怎麼會一次颱風就讓他們手足無措。別說居民,就連看著電視的我,當下也只有震驚。還記得風災過後,由於小林村滅村,博物館還到小林去進行西拉雅族原住民文化的搶救和調查,只因為小林村是西拉雅族的大滿亞族的居住地,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在風災過後,很快的在博物館展出莫拉克風災特展,目的希望喚起大家對風災造成的災害,瞭解到臺灣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性,無論是氣象、板塊運動等對臺灣的優點與缺點,以及氣候變遷對於相關因素變動性有更大的影響範圍。未來,這樣的情形只會愈來愈頻繁,我們要如何去適應和因應,已是刻不容緩。

話說回來,紀錄片裡,從學校老師鼓勵小朋友組隊參加拔河比賽,小朋友從拔河比賽的過程中,獲得從風災過後遠離很久的自信心,當他們得到全國第二名時,家人們不再靜默,而是認同小朋友的正向積極。小朋友都逐漸從拔河當中,感受到在逆境中成長的難能可貴。大人們自然是不可以放棄,在逆境中同樣要成長。即使工作難找,有臨時工、種田、種植果樹,就算錢不多,為了家庭、小孩,還是要做。從大陸、越南、柬甫寨、菲律賓來到臺灣的新移民婦女們,雖然是因為家中經濟需求,再加上仲介公司的花言巧語而嫁來臺灣,終至幻想化為泡影,但是為了生活的現實,即使不被重視,他們仍然為小孩、家庭不斷的付出。目的也是希望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希望小孩平安、健康、快樂的長大。漸漸的新移民媽媽們也被鼓舞,希望孩子瞭解媽媽從哪裡來,瞭解媽媽的文化,而不要覺得媽媽不一樣,就好像與人有所不同。其實,臺灣這個島嶼,從很久以前,就一直不斷有移民從大陸到臺灣,再從臺灣向四處散播。無論是南島語族,或是閩南人、客家人,1949年來的外省人,20年來的新移民也是如此,人的移動,為臺灣這個地方,帶來不少的語言和多元的文化和飲食的豐富性。新移民來到新的國家,舉目無親,無法說自己的語言,可能無法吃家鄉菜,卻得學新的語言,吃自己不習慣的菜,為了生活打拚。其實,就像女子嫁入夫家,完全要重新適應的意思一樣。對她們而言,這也是一個逆境。但是,佩服的是,這些新住民在語言上的天份,南部口音腔調的閩南語滿口道地,甚至有不少是地方才有的特殊用詞,也能從他們口中講出來,相較原來居住在這個島嶼上的人們,有多少人還會講自己的母語,能夠說得很流暢?連我都覺得沒這些新移民說得好。無論是小孩、大人們,都有不同的壓力與無奈,但是,只要能在逆境中站起來,就不怕沒有未來。

這是一部讓人感動、流淚、鼓舞的紀錄片,雖然以八八風災為主軸,但是在紀錄片裡,從拔河的故事開端,再看到在地住民對地方的投入和認同和青年回流,還有新移民本身和新臺灣之子面臨到而必須要一一去克服的問題。而這樣的一個正向再起來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在地居民對社區投入和建設的例子。新移民少嗎?其實不算少,在2300萬裡,光是新移民的大人就佔有47萬,還不包括新臺灣之子,臺灣的人口族群結構已經有很大的不同。2013年9月6日正式上映!

後記,紀錄片裡告訴我們原來甲仙也產芭樂,而不是只有刻板印像裡的芋頭。但是,對於甲仙芭樂非常陌生,在紀錄片裡,看著新移民媽媽們裝芭樂的箱子外觀上印製的是「燕巢」,不禁讓我想起,到底有多少甲仙出產的芭樂,是掛著燕巢的名號?什麼時候,她們才可以正名為「甲仙芭樂」。放映結束後,拿到新移民媽媽種植的甲仙芭樂,翠綠而結實,滋味應該也很甜美。不禁讓我想起前陣子和芋頭有關的新聞,除了甲仙,臺中大甲的芋頭也很有名,但是,大甲位在臺中。然而,苗栗也有不少農田種植芋頭,品質也很好!卻由於名號不如大甲芋頭名號響亮,多年來一直是以「大甲芋頭」的名號上市,直到近年,苗栗的芋農們,才開始要為他們生產的芋頭正名「苗栗芋頭」。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