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12 Years a Slave 自由之心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401"]4970 圖片來源:tw.movie.yahoo.com[/caption]
很高興在華山文創園區抽到電影特映券,這部片是根據所羅門.諾薩普於1853年所著的自傳小說"12 Years a Slave"《黑奴十二年》的真實故事,經過編劇改編,搬上大銀幕成為電影。描述所羅門.諾薩普原本是紐約自由人,卻一夕之間,被人口販子騙到華盛頓,然後被賣到喬治亞州當黑奴12年的故事,為了自由和生存下來,他受到許多主人不人道的待遇,直到遇見加拿大來,主張廢黑奴的貝斯,私下幫忙寫信找到他的朋友柏特先生,才得以脫離。而他是少數被騙後,能夠脱離黑奴悲慘生活的人。12年,不短的人生呀,當他回到家,小孩都長大成人,還結了婚,有了小孩。可怕的是,利用人想賺更多錢的心理,人口販子騙說有馬戲團要來表演,看上他的小提琴技藝,想到可以賺更多錢,有何不可,在朋友柏特的引薦下,就和那兩個人去了華盛頓,請他吃喝好的,將他灌醉,就讓他的生活豬羊變色。

即使後來回到紐約,他推動廢除黑奴,並且控告當初騙他的人口販子等人,雖然他為紐約自由人,但是,終究還是白人為上的社會,那些控告最後都不成立。而且,怪的是,竟然他是何時死的,怎麼死的,葬在哪裡?都沒有人知道。如果以電影裡飾演的個性來推測,是否因為他積極推動廢除黑奴,以致於引起部份白人不滿,最後被作掉?不得而知。話說回來,看回現在的美國,其實白人依舊是有很嚴重的種族歧視,這問題至今還是存在的。

電影3/14上映,如果有小說的話,好想找小說來看。另外,我喜歡電影裡的小提琴音樂以及爵士樂,透過電影的呈現,忠實表現出19世紀時,黑奴在南方工作時為了排解心情,用唱歌的方式來激勵自己,在工作夥伴過世之後,他們的確是唱著歌,表達上帝對世人的愛,也表達對工作夥伴的哀思,也呈現爵士樂的形成和由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