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Museum】臺北市中正區∣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2016-11-17_04-51-00
外觀

2016-11-17_04-51-37
內部空間
2016-11-17_04-52-02
內部空間

2016-11-17_04-52-27
展覽空間,有進入酒樓的感覺。
2016-11-17_04-52-49
內部迴廊
2016-11-17_04-53-24
外部迴廊
2016-11-17_04-53-59
外部迴廊
2016-11-17_04-54-50
外部迴廊
2016-11-17_04-55-10
外部迴廊
2016-11-17_04-55-23
屋頂空間
 2016.11.17 

午後,來到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不過,我對這個建築的印象,還是原本的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不過,科教館已搬到士林和兒童新樂園當鄰居了。這棟建築外觀很特別,會讓人聯想到中國北京的天壇,而設計這樣北方宮殿特色的建築師是盧毓駿先生,建築完工於1959年。這棟建築除了中間科教館遷出、閒置、修復外,都是作為博物館的使用空間。在臺灣會有這樣的建築,是當時政府為了宣示臺灣是中華文化繼承與復興的正統性,在政策的支持下,產生了許多北方宮殿風格的建築,甚至連當時僅存的臺北城城門,除了北門外,其餘均被改造為北方宮殿式,甚至這個風潮,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革結束後,依舊持續。

這裡,是我第一次踏入,卻也很幸運,卻遇到大停電,可以去買張樂透了,之前都沒有發生這樣的狀況啊,館員如此說著。雖然,來此的目的,沒有順利的達成,但是展覽、建築看了,倒是讓我想起有關建築的另外一件事。

當然,想起的事情,和此次和同事到中國福州、廈門出差有密切的關係。盧毓駿建築師是福建福州人,與黃寶瑜、修澤蘭並稱三大建築師,對臺灣戰後建築的發展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然而,盧毓駿建築師因為是福州人的關係,早年福州對外開港的關係,有許多西方文化的輸入,許多在福州的外國人也在當地興建許多的西洋式建築,甚至是融合在地特色的中西融合建築,對盧毓駿建築師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以致於在戰後,當政府的政策一下來,早年的影響,讓他設計出像是科教館、文化大學的宮殿建築群、臺北孔廟的明倫堂等。有去了福州、廈門,才將這一段歷史的連結關係給接了起來。

喜歡這個建築的內部與外部迴廊,可惜內部迴廊無法走動。若不是慢慢往上移動,我還不曉得這個建築有七層樓呢。有空,可以去看看這棟有意思的建築。

官網: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Facebook: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2 則留言 :

  1. 照片是用手機拍的?還是相機?

    回覆刪除
    回覆
    1. 用手機,有帶相機,卻忘記拿出來用了。

      刪除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