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旅行】金門縣金沙鎮∣十八間大厝(山后民俗文化村)

無標題
圖1
無標題
圖2
無標題
圖3
無標題
圖4
無標題
圖5
無標題
圖6
無標題
圖7
無標題
圖8


2016.9.29

雨終於停了,我們接下來到金門人俗稱的「十八間大厝」,不過,這十八間大厝,僅存一部份,而這僅存的一部份,在金門設立國家公園後,被規劃為「山后民俗文化村」。

然而,這「十八間大厝」,是當時旅居日本神戶的王明玉(字國珍)和敬濟、敬祥、敬斗等第二代在日本經商致富,於1876年(清代光緒2年)集資回鄉興建給族人居住的,歷時25年的興建,於1900年完工。原本有前堡、中堡、後堡,目前保存的是「中堡」的部份,在中堡的部份,各有一間學堂(即海珠堂)和宗祠(即王氏家廟),還有16間住宅。整體建築坐西朝東,「海珠堂」因面對海洋和日出,而有此名。

這十八間大厝都是傳統閩南式建築,但是,屋脊有燕尾和馬背兩種,燕尾表示有先人曾經在朝為官。而且,王氏家廟的宗祠大門也是紅門,也是曾在朝廷為官有功的證據。走在中間的「人丁巷」為何叫人丁巷?即是兩側住屋的石砌,用人字形和丁字形排列,取其人丁興旺之意,故稱「人丁巷」。此外,從石頭的砌法,也可以知道工藝的巧思。此外,在人丁巷的走道,是中間高、兩旁低,地面的紅磚片也特別燒製,如此的作法是方便配合地勢,自動排水,走道中間就不會積水,如圖7。但是在圖7的地面旁的門道地板的石條上有兩個小孔,可能原本是其他建築的門上的材料,因為老舊了,被取下來作為門檻。

這棟由於是旅日僑民歸鄉興建,回饋族人,所以無論是建材用料、雕樑畫棟上的雕刻、彩繪,都是上乘之作,是個值得安靜仔細欣賞的地方。這也是金門有「僑鄉」美名的由來,因為有不少早期到日本、東南亞工作的人,賺了錢,為了榮耀故里,特別從引進技術和材料,特別建起各式各樣的傳統建築或洋樓。

地址:福建省金門縣金沙鎮三山里山后61號



--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