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 |
2017.5.13
首先,謝謝作者凌宗魁先生,也是我的同事,在2016年12月贈與這本書,超開心的!終於,找了時間,一口氣將這本書給看完。要在書本上重現這些已經不在現場的建築的故事,還有要畫出這些建築的圖,想想就覺得非常不容易耶!實在是好佩服。其實,消失的經典建築何其多,書中紀錄僅只是一部份而已。還有很多是沒有被紀錄在書中的,如果能夠存在透過建築與人們對話,那是再好不過了。
自己雖然不是唸建築的,但是,到博物館工作後,隨著博物館在2005年開始進行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陸續來了許多建築背景的同事。本書作者凌宗魁先生,也是我的同事。經過這些年,只要博物館運用古蹟作為分館的建築修好啟用,在博物館身為解說員的我,自然會為了開館的展覽要進行事先的閱讀和準備。而古蹟建築本身的故事和修復過程的故事,就會透過參與這個計畫的同事們,還有參與修復工程的建築師、工匠們與我們分享。透過這樣一點一滴的學習,也逐漸發現,建築不單單只是被人們使用的建築,其出現的時間、年代、使用的目的,使用的建築材料、工法、顏色等,都有其背景或是豐富的故事,可以透過建築本身,一點一滴的告訴我們。此外,建築存在地點的目的,一定和當時的都市規劃,都市的發展脈絡有關係,或是產業的脈動,與周邊的都是環境變遷,都會有關連性,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事。
結果,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下,原本就喜愛文史的我,在進行城市小旅行時,常常會欣賞建築的外觀,材料等小細節,而發現有趣的事物和故事。甚至是不同地點、不同建築之間的關係,甚至是和都市發展之間的關連。無形之中,在城市小旅行的過程中,為旅行的過程,增添許多原本意料之外的收穫,反而是旅行之中,最有意思的記憶與回味。
因為這樣的緣故,才漸漸知道原本小時候住了很久的城中和西門町,因為這些建築的故事,再加上小時候有看過,如今卻已消失的相關建築,反而對臺北城的歷史演進有了較深入的瞭解。才恍然大悟,原來,以前我住的地方,一直是市中心,一直是很繁榮的首都重地耶。
因為這樣的緣故,才漸漸知道原本小時候住了很久的城中和西門町,因為這些建築的故事,再加上小時候有看過,如今卻已消失的相關建築,反而對臺北城的歷史演進有了較深入的瞭解。才恍然大悟,原來,以前我住的地方,一直是市中心,一直是很繁榮的首都重地耶。
如果,建築不在原本的地方,甚至是消失了,要去述說一個地方的歷史脈絡與地緣關係,將會變得困難,可能只能透過僅存的照片,甚至是如同此書,透過大量的史料與照片,藉由繪畫呈現建築的經典之美。當然,少數幸運的一些建築,可能會像1956年的日本建築學家谷口吉郎和名古屋鐵道社長土川元夫,透過設立財團法人買地,成立博物館,取名為「明治村」,將各地面臨拆除的建築,拆解異地重組。或是一如早期彰化富商施金山成立「臺灣民俗村」陳列臺灣的傳統精美建築等。但是,還是少了地緣性的關係和脈絡了。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