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
圖2 |
圖3 |
圖4 |
圖5 |
圖6 |
圖7 |
圖8 |
圖9 |
圖10 |
圖11 |
圖12 |
圖13 |
圖14 |
圖15 |
圖16 |
圖17 |
圖18 |
圖19 |
圖20 |
圖21 |
圖22 |
圖23 |
圖24 |
圖25 |
圖26 |
抵達大溪老街時間尚早,與同學相約的時間未到,自然是自己先逛了起來。隨性的走入中山路(新南老街)就有很多舊建築立面可以欣賞。光是這條路就讓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欣賞和拍照,即使不停的下雨。從路面的舖面即知,假日這裡會變成人行徒步區。此外,一般人稱的「大溪老街」大多數指的是「和平路」,其實,可以看得建築立面特色,不單單只是和平路,其實附近幾條道路都很有得看。更別說是有營業的店家,有的店面也很有意思,甚至是當地營業的產品和特色。
是說,當我仔細的看每一棟建築物的立面,發現了一些事情。其實不少街屋都只保存立面與騎樓,後面的部份有的就會更新建大樓,在大溪隨處可見。還有立面的雕飾,無論是植物、動物等圖文,都是用洗石子製作而成,而不是利用灰泥。還有,那些植物和動物,都不是西洋的風格,仔細瞧,很多都是東方的風格與特色,說簡單點,我都覺得有些熟悉,因為那些裝飾,很多都在一些年代較久遠的廟宇裡看得到。甚至,有的騎樓會做成類似拱圈,但是,並沒有拱心石。有的店面的立面,上面寫的不是中文字,反而是英文字。也就是說,桃園大溪老街區的街屋所保存的立面,雖然也是源自日本時代街區改正的結果,但是,這樣的街區改正,立面的特色,卻不同於臺北城。當這樣的立面風格的風潮從臺北等大都市向外擴散後,許多城鎮例如桃園大溪,為了迎合潮流,在立面更新或是建房子時,請工匠發揮想像力與巧思,還有創意,做出彷彿有西式風格的立面,但是,仔細看立面內的裝飾,卻是桃園大溪匠師們結合在地的文化與特色,所做出來的創意。實在是非常有意思!
此外,在中山路上看了建成商行的建築,才發現模仿與創新的趣味。立面的列柱,很有趣!並且發現原來大溪此地,早期是樟腦的腦砂與腦油,還有茶葉的集散地,也難怪,這裡的地位如此重要。所以,在這裡有看到早期經營樟腦、樟腦油的商行,也有經營茶葉的店,還有木雕的店家。可見,這裡早期大多是把山上的資源運下山,其中一個聚集地,然後,再往下送到三峽,再到臺北。所以,這裡是山上資源運往山下的交通要塞。這樣,我也能理解,為何戰後開闢的北橫公路會經由三峽到大溪往宜蘭員山。同樣是為了將山上的資源運下山進行進一步的利用,為了加速運輸,而開闢了這條公路的。
從路邊設置的平面地圖,就可以知道桃園大溪老街區,其實周遭有很多點可以慢慢看,其實一天的時間不太足夠。如果可以過一晚,時間想必是比較足夠的。另外,這裡也是要前往慈湖、霞雲等地的中繼站,所以這裡的客運總站地位尤其重要。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