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電影】只有大海知道 Long Time No Sea

只有大海知道  Long Time No Sea
圖片來源:tw.movies.yahoo.com
2018.6.27

雖然是劇情片,但是,仍可以知道導演想傳達的。中文片名有點不解,影片的最後,就呼應了英文片名,然後,一點一滴的帶出來。講得是蘭嶼青壯年必須離家到臺灣工作打拚賺錢,無法陪孩子的問題。還有蘭嶼很多只有像影片中的小孩主角一樣,有隔代教養的問題。甚至,還有爸、媽在臺灣工作,或是臨時有事必須到臺灣處理,有的小孩就變成家裡沒大人,連晚餐都要打包學校的營養午餐。

而大人主角飾演的老師,則說明了許多剛出社會的老師到離島教書會碰到的問題,不外乎是與家人相隔太遠,尤其是有交往對象的,更可能會受到影響。還有臺灣本島受到的教育方法,會讓老師習慣以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而忘了以當地的角度和狀況去理解。

片中的老師聽到校長想要學生代表參加原住民比賽,剛到學校的老師,想著如果得名可以記獎勵,甚至可以因此回高雄一趟。而比賽的訓練,完全是從比賽的角度,學生雖然會跳。但是,顯然的並不認同自己的文化,無論是服裝或是飲食。也帶出隔代教養經常會碰到的狀況,代溝不時的出現。而兒童主角而言,能到臺灣比賽,無非可以見到父親,希望父親來看他比賽的演出。但是,無論是在蘭嶼或本島,父親都讓他失望落寞。父親有想賺大錢的壓力,卻忘了親情之間的培養,雖然買了鞋子給小孩,卻搞錯了尺碼,表示親子之間關係的疏離。

從比賽的角度來說,我自己想到的是,臺上演出的原住民們,用「表演」的方式去演出自己的歌謠、舞蹈、呈現的文化。這些,是原本就要用來比賽的嗎?原本文化的核心意義與目的,只有在小朋友們動手接觸的部份,呈現瞭解自己的文化。還有坐在臺下的評審們,都不是原住民,那麼為何是用非原住民的考評標準去衡量比賽的結果?立場何在?不同原住民的文化都有其深遠的文化意涵,是可以用比賽來評斷誰比較好嗎?對自己文化的認同和驕傲,還是最重要的,那是自己最與眾不同的部份,也最具獨特性。

當然,最終兒童主角在賽後,雖然見到父親,父親卻因為計程車生意上門,再次遠離小孩。小孩走到愛河,縱身跳入水裡,其實,他想和父親享受親子之情,重拾在蘭嶼生活,在海裡捕海膽等過程,如此的單純而美好的生活,卻是最難達成的願望。一如媽媽一心盼望兒子回來,卻也知道兒子要賺錢,但是,兒子卻又要跟他要錢與朋友做投資。自己只能冀望孫子以後也要養她。

蘭嶼的海、山好美,文化很有獨特性,一直很想去,何時才能成行呢?許久不見的陳建年,歌聲依舊非常好聽,有很寬廣的延伸性,聽了就很有感觸與感動。

電影臉書(連結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