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9日 星期六

【生活】人類製造的廢棄物和污染物對海洋環境和生物們的影響

 2023.9.9

感謝朋友幫我找到免申請授權的兩張海洋分層圖及一張地球海洋洋流系統圖。我才能依據找到的資料,把自己瞭解的整理出來記錄於此。

海洋分層圖

海洋不同深度所居住的生物們

依據兩張海洋分層圖,想此日前不少媒體、各方面的專業人士沸沸揚揚的討論臺灣鄰近國家排放的海洋污染物對海洋與居住海洋的生物們和人類經濟活動影響。Adonis覺得似乎太狹礙了。應該從整個地球來看,Adonis將會根據找到的專業資料來記錄。

依據邵廣昭老師「漁知識:認識海洋環境_海洋的分區」:https://fishdb.openmuseum.tw/course/131

文章中的資料可得知海洋根據生態環境條件分區,依照不同深度的水層可分為:表層洋帶、中層洋帶、深層洋帶、深淵洋帶與超深淵洋帶。表層洋帶為海平面兩百公尺以上,光線充足,基礎生產率最高,溫度也較高。兩百到一千公尺為中層洋帶,其中有個躍溫層,溫度急速下降,生產率降低。一千以下是深層洋帶,沒有光線,水溫大約二到五度,且壓力大。另外還有更深層的水層,深淵洋帶以及超深淵洋帶。

對海洋生物而言,深海環境都是一樣的,不像淺層海域會受緯度、氣溫影響,也因此深海生物可說廣佈在地球的各個深海裡。海底表面是底棲生物的生存環境,依照深度可分為深海底區、深淵底區、超深淵底區。而在大陸棚深度以下的水域,都稱作深海。

潮間帶也有其分區,有高潮線、低潮線、中潮線,每個生物經過競爭、躲避天敵等演變後,逐漸形成固定的分區範圍。

綜括潮汐、波浪都會影響其生物的分佈情形。棲地越複雜,生物種類越多。每一種魚、每一種生物都有它適合的棲所與環境。


地球海洋洋流系統

依據「地球海洋洋流系統」圖來看,紅色的是暖流 ,意即「溫暖的表面洋流」,藍色的是涼流,意即「低溫高鹽度的深海洋流」。

若從地球海洋洋流系統來看洋流的話,依據海洋臺灣基金會-海洋教育-海洋世界的探源-海水的律動:海流、潮汐、波浪-洋流:http://www.ocean.org.tw/Knw.htm

文中提到「洋流 (Ocean Current)」就是「海洋中的河流」,海水朝一特定方向以差不多同一速度不斷環流的現象。主要成因包括地球自轉偏向力、大氣中行星風系、地方風系、海水中密度的差異以及海與陸地相接部分地形的影響,形成大大小小的洋流。

洋流相較於附近海水的溫度可分為暖流(低緯度→高緯度)、寒流(高緯度→低緯度)和涼流(中緯度→赤道)。

依據翰林雲端學院高中地理 - 洋流:https://reurl.cc/WvdYZe

網頁資料提到,洋流表層海水定向的水平流動,時速約 3 ∼ 4 公里。 影響流動的因素:海水的密度、盛行風的吹動、海陸地形的限制、地球自轉偏向力。 

依據科學Online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洋流:https://reurl.cc/dm0b38

網頁資料中提到人類很早就發現且利用洋流來縮短航行的時間。

洋流依形成的原因主要可分成:

風吹流:固定方向的風推動海水形成

密度流:海水密度不同而引起

垂直方向海水的流動有兩種:

下降流:發生於海水匯聚的地方,即上層海水下沉到較深處。

湧升流:形成與風場及海底地形有關,如沿岸表水被風吹離,致使下層海水往上遞補,可將海面下營養鹽較多的低溫海水帶至表層,常形成良好的漁場。例如:台灣東北外海、日本東南外海和南美洲秘魯外海。

海水密度主要受溫度和鹽度的影響。全球各地海水的溫度、鹽度均不同,使得海水密度分布不均,產生壓力差,造成海水的流動,稱為溫鹽環流。

在「赤道-極地」方向的海水溫度、鹽度差異最大,因此溫鹽環流是一個範圍大,主要呈現南北向的海洋環流。北大西洋表面密度較高的冷水自高緯度區下沉,在深海處緩慢向南流,帶動熱量向低溫的高緯度輸送,可調節高低緯度間所受太陽輻射量的差異,對氣候影響深遠。

依據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臺灣周圍的洋流文章中找到的資料:https://reurl.cc/K3kzmq
暖流引發底層低溫的海水向上流動,帶起底層豐富的營養鹽,因此產生大量的浮游生物。浮游生物養活了小蝦和小魚,吸引洄游魚類前來。以及國立臺灣生物博物館-海洋生態系-臺灣的海洋生環境一文中找到的資料:https://reurl.cc/Nyj8zp 。涼流會將表層生物所生產的能量藉由水流帶至水底給底層生物利用,亦為濾食性生物運輸食物。

根據上述資料可知道,從整個地球的角度來看人類將製造的無論是固體、液體、氣體、無色無味的廢棄物、污染物,排放至海洋中的影響。地球70%都是海洋,人類所製造的這些廢棄物和污染物,排入海洋後,經過日照、海洋浸泡,會裂解成小分子,表面積擴大,從海平面到海底皆會擴散,海洋中的生物誤食、吸收、各種生物皆會接觸到,食入體內或細胞中,然後,再經過海洋食物鏈,從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等,愈上層消費者的體內會累積愈多這些人類製造的廢棄物和污染物,而人類在食用這些取自海洋的生物,人類自然是將自己製造和排放的廢棄物、污染物吃下肚,體內含量最多的。而洋流即是海洋中的「河流」,甚至可以稱為海洋中的「高速公路」,原本海洋中,藉由洋流(暖流、涼流)可以將營養物質不斷循環利用。並且將海洋中廢棄物帶走。如今,海洋中人類製造的廢棄物和污染物,除了從海平面影響到深海的所有生物外,也隨著全球洋流系統的運輸,傳遞至地球70%的海洋,無一倖免。至於,日前許多報導提到的人類製造的污染物,改日有空再來分享找到的資訊。


延伸閱讀

廖運志,2008.11.4,深海生物的遷移行為,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38580

2 則留言 :

  1. 好認真的整理, 謝謝~~

    最近看了電影, 正宗巨齒鯊, 雖然是根據墨西哥民間傳說的啟發,
    但是另一個層面也提到自然界生物的反擊

    博物館的幾個特展主題都有扣住環保與生態的議題
    好希望可以有多一點民眾在參觀後,
    帶著省思和感動回家並且實踐在生活中

    不過好像應該要多拍這類意涵的影片,
    感覺用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提醒人類比較快

    回覆刪除
    回覆
    1. 茉莉姊,謝謝!給自己的整理留記錄,也讓霧裡看花的人,能夠自行理解。反正不是我說的,全是專家、專業機構提出來的資料,我也不過只是把脈絡整理出來。再搭上大多數人看過的圖輔助罷了。

      至於展覽,我會緊扣大眾生活緊密或是其關心的議題,穿針引線,引導聽眾主動思考,如此才能觸動大眾感受與自身的息息相關,才會主動對週遭土地、環境和生物們做出正面而利己的選擇,並潛移默化影響旁人。

      刪除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