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倒數三天的午後,聽了「形色質美:漢寶德的建築」特展專家導覽。聽完後,看著即時記錄的筆記,經過放空、沉澱和消化後,想起自己對漢寶德先生的第一印象,是臺中科博館的館長。原因是,國小某次的校外教學就是到科博館,當時科博館剛開館沒多久,導師簡單介紹科博館的創立緣由,還有簡介首任館長漢寶德先生,館內的展覽重點等,這是Adonis遙遠記憶中,對漢先生的第一印象。再者,就是在臺博館工作後,知道漢先生曾是宗博館館長,南藝大創校的設計者、校長和博物館所的所長。以及在閱讀臺博本館建築和歷史時,才知道漢先生也是建築師,其事務所有進行過本館建築的修復和空間再利用和當時新穎設備的規劃。也曾是東海建築系的系主任和相關建築的設計者。也知道臺博館曾去對漢先生進行訪談的記錄。如此一點一滴的粗淺認識他。
雖然,自己認識漢先生的多元專業面向還不算多,但是,當從「形色質美:漢寶德的建築」特展看到集漢先生是中國山東人,成大建築系畢業,是臺灣戰後培養的第一批建築師之一。畢業後,到剛成立的東海大學建築系工作。後來,取得哈佛建築碩士和普林斯頓藝術碩士,被東海校長延攬擔任建築系系主任。也出版許多建築、藝術和美學的相關著作。負責籌備科博館並擔任首任館長,之後也對臺博館前身省博提出重要的修復計畫,直到省博首次大規模修復,也是由漢先生的事務所負責,也引起臺灣自二戰結束後的保護臺灣古建築運動,形成社會的熱烈討論,促成後來的古蹟保存、指定和修復。還有中華文化保存和復興運動,鄉土主義運動出現。不過,有趣的是,漢先生在1971年即碰上板橋林家花園的保存與修復。之後負責南藝大籌備,擔任校長、所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等,也提倡美學教育,得過行政院文化獎和國家文藝獎等,經歷非常豐富。
展覽透過漢先生捐贈的6000多件的建築圖說相關資料中,選出14件案例,從省博的修復計劃和實際修復記錄過程,到勸業銀行的修復調查研究,並提出建言保存和作為展示 空間,建議與省博合作。此項建言在後來的臺博系統計畫中實踐。以及包含其中的臺灣文化資產與古蹟保存、研究和修復再利用。現代主義建築的設計與幾何圖形結構的應用。從高雄福音新村的社會住宅想法,Adonis發現該建築群類似穆斯林朝拜聖城時居住的帳篷。還有,漢先生也將幾何設計想法放在當時救國團洛韶山莊等多個案例,還有東海大學的視聽中心與建築系建物中。在「大乘的建築」單元中,可以見到在鄉土運動的興盛時期,漢先生在「救國團澎湖觀音亭青年活動中心」「南藝大」和「南園」的設計,除鄉土運動的影響外,「溪頭青年活動中心」的設計想法也很有意思。此外,展覽主視覺上的形狀各異的圖形與現場建築案例的局部有趣味呈現和連結。
展覽在臺博本館展至2月23日,之後會有巡迴展,其中一站即是漢先生籌備、設計和創立並擔任校長和所長的南藝大。
 |
| 主視覺的圖案小巧思 |
 |
| 漢先生的部份著作 |
 |
| 漢先生年表與14件建築案例圖說 |
 |
| 師傅以原日本杉木桁架製作的縮小版木桁架 |
漢先生的事務所修復省博時,師傅以原日本杉木桁架製作的縮小版木桁架,臺博保存原始木桁架一座。
 |
| 高雄福音新村建築模型 |
 |
| 「大乘的建築」單元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