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臺北市]撫臺街洋樓

P1050165
昨日母親節剛好假日上班,從最新一期的臺北畫刊看到撫臺街洋樓開放參觀的消息。於是中午自行到「九豐記」吃碗紅燒牛雜麵,接著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散步到位於延平南路26號的撫臺街洋樓瞧瞧。
P1050167
P1050168
▲一開始都是先在建築外觀拍拍拍,不過正午陽光強烈且光源直射,實在不好拍。一樓的部份是以臺北城牆拆解下來,原本作為城牆石的灰樸色唭哩岸石與色澤暗黑的觀音石建造,二樓外觀則是石木混合結構,及美麗的馬薩氏屋頂與三個老虎窗。
P1050171
▲大門入口處右側牆上有原本撫臺街洋樓信箱,很簡單在牆上鑿個洞,在大門後方就可以直接收信了。
P1050172
▲目光朝下正好瞧見這個,原以為是排水孔或通風口之類的功能。原來是撫臺街洋樓原先的水泥粉光地平與現在磨石子地平有18.5公分的落差,不曉得是否因為路面墊高而導致騎樓也跟著加高?
P1050174
▲拍完外觀,接著往室內參觀。這是一樓通往二樓的階梯,位於洋樓後方建築外側,故必須走出室外,才能到這個通往二樓的階梯。
P1050177
▲這是2樓天花板上方,唯一可以瞧見馬薩氏屋頂的內部木桁架與老虎窗開窗的結構。中午休息時間來拍,灑進來的陽光真刺眼呢。
P1050178
二樓有間放映室,分別於上、下午播映介紹臺北城歷史與城牆石的故事,不過我時間不夠,所以沒看。除了影片外,一、二樓迷你的空間分別介紹臺北城與劉銘傳的歷史,而有關撫臺街洋樓的部份倒是不多,除了文字的敘述外,有部份整修前的建築殘跡展示,例如原本天花板印花薄鐵皮皮城牆石的展示。坦白說,我反而想多瞭解這個建築物的故事多一些,焦點在建築而不是在於那些展覽文字敘述。
P1050179P1050180
▲從二樓下來,雖然木造建物是在祝融之災後重作,不過仍有古早木造階梯的味道,只是帶點新味。樓梯寬度狹小又有些陡,上下時需多加留意。
P1050181
▲一旁的門即是一樓展示要往二樓的必要通道。
P1050182
▲後方建築是新建的,屬洋樓的辦公室。
P1050184
▲這是辦公室外側通往二、三樓的階梯。
P1050186
▲穿過門,回到一樓展示,見到展示板輸出圖上,這張合資會社高石組於1910年7月2日刊登於臺灣日日新報第八版面的「新築落成御披露」廣告。這則廣告是合資會社高石組社長高石忠慥先生刊登的,撫臺街洋樓圖案上方的人頭像,想必就是高石先生吧。有關這則廣告的故事,可以參考陳柔縉小姐2008.6.25刊載於中時.人間副刊的《古蹟撫臺街洋樓解謎》一文。
P1050188
P1050191
▲眼見下午上班時間快到,又拍了兩張外觀的照片,隨即趕快回博物館上班。只是看了照片發現中午陽光頗強,實在不適合拍照。於是決定下班後再來補拍黃昏時刻的撫臺街洋樓。
P1050261
P1050266
▲下班後再來補拍,果然光線不比中午強烈,拍起來真是好看多了。只是洋樓也休息了,開放時間和博物館一模一樣,10-17點,週一休館。即日起至9/30皆免費參觀,喜歡洋樓建築的,有空可以來這看看這棟房子。
P1050267
P1050268
P1050269
P1050272
▲傍晚拍攝,看起來柔和清楚多了,不自覺得建築有種寧靜的美感。如果是晴朗無雲的天氣,在天色快要變暗而還帶有微光的時候,配合投射燈在建築物打光,一定很漂亮!
P1050273
P1050277
撫臺街洋樓的歷史,1895年(清光緒21年)臺灣由日本統治,這年日本營造商「大倉組」也到臺灣設立分部,由日本福岡出身的高石忠慥擔任大倉組臺灣分部主任。1901年(明治34年)高石忠慥自組合資會社「高石組」,前東家「大倉組」依然是大股東。1910年(明治43年)高石組於撫臺街一丁目的會社新建築落成,即為現在的撫臺街洋樓。高石組在臺灣負責1915年3月完工的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記念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前身)及日月潭水力工程,是非常有名的營造商。1917年合資會社高石組解散,由兒子高石威泰組成「株氏會社高石組」繼續經營。但是這棟建築物在1930年代後期變成進口「富久娘」酒品的酒商佐土原吉雄使用,土地登記為大倉組株式會社所有。1945年二戰結束,房舍成為國防部宿舍,也曾有中醫診所在此經營,1997年指定為臺北市市立古蹟,1998年原居住於此的居民遷出。2002年2月26日遭回祿之災而毀損嚴重,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修建完成。後由臺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女士接手經營,2009年4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
P1050280
P1050282
在撫臺街洋樓還未被火紋身前,小時候在福星國小讀書的我,經常經過這棟建物,其實印象非常深刻,常常從它的騎樓經過,卻總是聞到一股臭臭的味道,房子看起來很破舊的感覺。直到它被火燒毀後,才被包圍而無法靠近。雖然這是市定古蹟,然而目前所見到不論內外的木結構均是後來重建,而非原物。但是,已經非常難能可貴,可藉由這棟建物瞭解當初日本時代大和町(後來市區改正,將撫臺街改稱大和町)一帶都是這種具有馬薩式屋頂的歐式風格的街屋商店,想像當時商業及社會活動情形。
P1050284
離開撫臺街洋樓,同樣在延平南路上見到兩棟三層樓的街屋▲▼,同樣帶有融合模彷柯林斯風格,卻是不一樣的感覺。也不曉得是建於何時?在老市區裡,多的是帶有早期異國情調的建物,只是有的外表被貼上磁磚,甚至是改變樣貌,更嚴重的可能年久失修毀壞,正逐漸消失中。
P1050283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撫臺街洋樓
撫臺街洋樓
時間:週二~週日10:00-17:00(週一休館)
門票:2009/4/19-9/30免費
地址:10043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
電話:02-23145190
傳真:02-23144175

6 則留言 :

  1. 撫臺街洋樓
    在北門附近
    第一次聽到說

    回覆刪除
  2. 離北門很近,
    站在洋樓前人行道,
    轉個頭就可以見到近在眼前的北門。

    披頭王有空可以去看看,
    只是爬樓梯要小心。
    裡頭沒有無障礙電梯,
    因為房子的空間很小。

    不過延平南路靠近北門一帶,
    還是能感受到落寞與蕭瑟,
    人潮很稀少,就連馬路上的車子都久久才見著一輛駛過。

    回覆刪除
  3. 我經過這裡都是來吃前頭的鄭記豬腳飯,當時撫臺街洋樓還沒開放,只有拿相機在外頭隨意照了幾張,也和你一樣拍了音響店樓面雕花:)
    http://www.flickr.com/photos/heidicats/2824547603
    http://www.flickr.com/photos/heidicats/2824550135

    其實小的時候我爸很常帶我來這邊,多半是在音響街找器材零件,或是到相機街看鏡頭。十多年過去,這裡沒落的很快,夜裡走來有荒涼意,反倒是我常回來這裡,走走衡陽路(前西門街),看看一些僅存的老建築。

    回覆刪除
  4. 這家豬腳飯我還沒嚐過,有機會去品嚐。
    看到Chatte拍的洋樓和對面的音響店的樓房,
    感覺妳拍得比我好,天色將暗相襯下,
    反而更清晰、更有層次啊。

    Chatte也是愛看老房子的,妳說的衡陽路,
    也是我下班後幾乎會走的,說是刻意走到西門搭車回家,實際上是每天都想看看那些街屋,例如五中行那一排很有味道的房子,很想把它們一棟棟拍下來記錄。

    回覆刪除
  5. 台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上週二到大同來演講
    講的超棒
    上週五也順便到了她認養的另外一個古蹟~撫臺街洋樓去參觀了
    對文化保存真正有心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回覆刪除
  6. 真羨慕damonnan聽了陳國慈的演講呀!

    回覆刪除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