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野島剛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中譯版

R0040522
野島剛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中譯版
這本書剛問市時,就吸引我的目光,竟然有人有辦法透過許多資料和訪問,整理出兩岸故宮之間從政治、歷史等各方面的角度,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仔細的整理和分析。透過日本朝日新聞社資深記者野島剛的整理,張惠君翻譯的中譯版,也算是顛覆我對故宮的部份既定印象。只是作者會想整理出版這本書,最初的起點,應該是從日本一直想極力爭取故宮到日本展覽,甚至是希望兩岸故宮到日本合展的可能性,而逐漸開漫、抽絲剝繭的一個過程。

提到故宮,一般人會想到的是哪一個?大致上,我會先想到的是在臺北士林區外雙溪的故宮。但是因為政治的關係,我也知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有一個紫禁城,現在稱為故宮博物院,這是我所瞭解的。而在北京的故宮本身,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更是不少電影、電視劇的拍攝場景。但是,除去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大致上應該一般人很難想像故宮有兩個,而且分屬在兩個國家。雖然,這兩個國家互不承認,彼此在政治等各方面,在國際場合總有競爭,領土和人數較少的那一方,雖然目前是不被大多數國家所承認。話說回來,連我自己都對故宮的歷史所知有限,更別說是外國人,想必更是霧裡看花而滿頭星星吧。

故宮的分離,固然與兩黨之爭以及早期象徵「中華文化」傳承一系的正統有關,但是這只是從政治上的角度來看。但是,在還未分裂前,以紫禁城為主的故宮,就以象徵人民革命成功的角度對外向民眾開放,而吸引當時的人民想要一窺前朝皇帝住的地方,究竟是什麼模樣?不禁讓我連想到法國大革命後的羅浮宮,也是對外向人民開放,而當時的人民不少也是以看熱鬧的心態去參觀的。雖然兩者之間相差好多年,但是人性的好奇度,卻完全沒有差別。

分離後的故宮,部份皇室收藏約65萬件被運到臺灣,看了書我才知道,原來就像當初的200萬軍民一樣,原本一直都認為是暫時安置。若不是1960年代起,兩股背後的勢力立場轉變,才使得在臺灣的這批收藏有了新家。只是,當時的人依舊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所以在外雙溪的硬體建築功能,一開始就不是以博物館展示教育的功能為主,仍是以典藏管理的角度去發想的。而這樣的想法,也印證野島剛在大學時到故宮參觀的經驗,也是大多數人到故宮的感覺,這是在外雙溪的故宮還未改建前很多人的感覺。也是看了這本書,我才曉得原來在臺灣的故宮,雖然是以博物館的方式復館開放,卻不是從展示教育為出發點,而是有政治宣傳的考量。倒也讓我連想起,我所工作的地方,台博館的前身在日治時期是總督府博物館,其成立的原因,也是有當時的政治宣傳意義呀。

另一方面,早期大家都說在台北故宮看的是「質」,北京故宮看的是「量」。但是,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日益強大,原本北京故宮紫禁城的收藏原本就比台北故宮多,再加上地下考古發現的東西愈來愈多,北京故宮在「質」上也日益提升。同時近幾年「文物返還」的風潮,也讓北京故宮不斷在國際拍賣會上大手筆買回流離在外的文物,也有不少質量很好的文物。對於兩岸故宮的收藏,應該是逐漸以收藏的年代、主題作為兩岸明確的區別。

此外,對於近年由於兩岸交流頻繁,為了區別兩岸故宮而有了「台北故宮」與「北京故宮」的別稱,在這兩個名稱出現後,我一直在想這名稱到底是怎麼決定的?也在這本書裡找到了簽案。原來,日本NHK在1996-1997年製作了有關故宮的節目,我也有看過這個內容,裡面同時出現兩個故宮,這樣的出現,在兩岸都不太可能,卻在當時讓日本NHK傷透腦筋,因為兩岸的政治立場對立,再加上國立故宮博物院對於名稱的堅持,而讓NHK也要為了不同的政治立場而懊惱,雖然透過第三方拍攝是好事。當時節目製作人後藤多聞找上當時的駐日代表許水德先生幫忙解決問題,但是在政治上其實是有其敏感性,所以最後沒有結果。後藤先生決定找文化人幫忙,於是找上了司馬遼太郎,而司馬遼太郎與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有特殊的溝通管道,而歷史作家陳舜臣先生也是當時NHK節目製作單位的顧問之一。透過司馬遼太郎幾次專程到臺灣專訪李登輝先生,並且溝通多次。當時原本態度堅定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先生在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的指示下,臺灣這邊接受了NHK協調的「台北故宮」與「北京故宮」的稱呼,也成了日後兩岸的故宮在交流時,都用這樣的稱呼。而NHK的節目製作完成後,節目製作人後藤多聞也寫了《兩個故宮》的書,有機會可以再找來看看。

書中也提到台北故宮建築設計圖的改變,先前也有看過王大閎的設計,其實是比較從博物館建築親民、開放的角度去設計。但是因為當時的時空背景和象徵的政治意義,硬是被改造。書中提到的內容,與先前在公司展出的建築圖展時,知道的背景故事是一樣的。不過,還是沒有知道王大閎先生對這樣的事情的看法,話說回來,在當時的氛圍與環境下,也不好說什麼的。

看完這本書,雖然書中內容講的是兩岸故宮的事情,但是,換個角度來說,何嘗不是國民黨與共產黨較勁下的縮影與歷史,也具體而微的呈現1947年後兩岸的變化和消長。兩岸故宮未來會何去何從?也可以放大觀看兩岸交流愈頻繁緊密的狀況下,會有怎樣未知的未來?縱使往後的發展沒有人可以有定論,但是,透過文化的交流,私底下的政治角力,倒也讓人們隨著時間愈看愈明,而無關正向或負面的。留待後人去思考和解決吧。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