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鷹想飛 Fly, Kite Fly 圖片來源:tw.movies.yahoo.com 看完紀錄片〈老鷹想飛〉,讓我很佩服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辭去教職觀察黑鳶24年,有「老鷹先生」之名的沈振中老師。在他還沒辭去教職前,他是一名生物老師。從紀錄片中,他喜歡帶學生直接到戶外觀察,取代在實驗室對生物做解剖的教學方式。也因為教學的學校位在基隆市,自然常帶學生到基隆港觀察黑鳶。另一位就是這部紀錄片的梁皆得導演,因為影片一開始,就是以紀錄沈振中老師紀錄黑鳶的過程,畫面一開始,就是紀錄沈振中老師帶領學生在基隆觀察生物的拍攝。從影片裡,我看到的是1990年代的基隆,也確實導演跟著拍攝了24年。無論對沈振中老師或梁皆得導演,我覺得都是一股堅持和使命在拍攝。
沈振中老師因為世居基隆,清楚發現基隆的黑鳶數量愈來愈少,為了專心找出黑鳶減少的原因,辭去擔任10幾年的教職,接下來,整個投入黑鳶的田野調查。由於當時沒什麼人在做黑鳶的生態調查,一切只能靠自己,還有相關NOG團體的協助。在剛開始投入,發現基隆因為人為因素干擾和開發造成親鳥棄巢和幼雛死亡,以及整群的黑鳶搬家等。讓沈振中發願20年,要找出黑鳶減少的原因。至此開始,除了基隆外,他也全島四處跑,發現其他地方的黑鳶族群,直到逐漸被人重視,但是,當遇到開發和迫害時,卻沒有人重視黑鳶在臺灣減少的問題。甚至潑冷水的說「國外黑鳶很多」這種話。直到一名香港賞鳥初學者,因為見到住家附近有麻鷹(香港對黑鳶的稱呼)築巢,進而上網查詢黑鳶資料,才與沈振中老師聯繫上,而來臺灣跟著調查學習。卻也讓沈振中老師想走出國內,到國外看看黑鳶的族群狀況。日本、印度、中國廣東等,都有沈振中老師的足跡。這些地方的黑鳶,同臺灣的族群,棲地都與人類活動區域高度重疊。但是,在印度即使環境髒亂,黑鳶數量很多,香港高樓密集,數量也很多。日本農田裡有黑鳶活動,但是,在中國廣東鄉間,在火車上卻看不到一隻黑鳶。其實,也許在中國廣東時,問題就已經凸顯,可能那時沒有想到。直到他回到臺灣,屏科大的研究生跟著他一起做田調,卻發現在屏東的農田裡有許多的鳥死亡,也有猛禽。經過解剖,才發現是農藥使用過量的問題,再加上黑鳶吃腐肉,所以毒性累積而造成死亡。雖然,造成黑鳶減少的原因找到,也說明臺灣農藥濫用問題的嚴重性。而沈振中老師在黑鳶的調查上,也有了研究生接棒。也有相關單位輔導農民不要使用農藥,影片最後,當然希望黑鳶等相關鳥類,不要因為農藥濫用愈來愈少,而是族群數量能有穩定成長。同時,也喚起大家對臺灣生物多樣性,生態、物種、環境的保育和保育,還有思考農藥過量和濫用的問題,生物都會產生問題,更別說是人類了。影片最後,還是帶有淡淡的哀傷。畢竟,每個物種都有他生存的權利,不是任何一個物種,可以操生殺大權的,對吧。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