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解說】「請聽.傾聽 基隆北管百年風華文物展」導覽技巧培訓

圖1。請聽.傾聽  基隆北管百年風華文物展
圖片來源:基隆市視覺藝術臉書

圖2。展場入口

圖3。吊鬼仔、大吹、小吹、三弦、二弦、花籃鼓架、聚樂社大鑼

圖4。漳泉拼、北管分派及基隆中元祭的關係

圖5。聚樂社花籃鼓架上的通鼓、小鼓與板

圖6。聚樂社大鑼與賞旗 

圖7。得意堂頭旗、請斗燈、聚樂社頭旗、得意堂豆花攤鼓架

圖8。得意堂大鑼

圖9。得意堂花籃鼓架、北管詞、工尺譜

圖10。得意堂豆花攤鼓架

圖11。聚樂社豆花攤鼓架

圖12。聚樂社豆花攤鼓架木雕

圖13。得意堂豆花攤鼓架木雕

圖14。得意堂豆花攤鼓架的小鼓、通鼓、大鐃、小鐃、小鑼、響盞

圖15。得意堂大鑼木雕細部

圖16。聚樂社大鑼木雕細部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圖23。城隍廟-北管福路派-聚樂社-西秦王爺聖誕祭典

圖24。導覽技巧培訓課程
2018.7.30

還記得是6/27,同事接到國北教大林詠能老師來電,因林老師與基隆文化中心合作,由林老師擔任策展人,將在7/25-8/12於基隆文化中心第一展覽室舉辦「請聽.傾聽  基隆北管百年風華文物展」,因要辦理志工培訓,需要有人講解展覽的導覽技巧,就找到我。剛好我不在坐位上,同事接到電話再告知我這個訊息。聽到是以北管文物為題,完全陌生的主題,再進一步詢問,從北管文物講基隆中元祭。真的完全不熟,更別說基隆中元祭還是無形文化資產。展覽一個月要開展,開展後5天要講課,一開始是有些害怕的。害怕的原因,不外乎是對基隆中元祭和北管文物完全不熟,更別說是要講兩者之間的關係。結果就在同事的鼓勵下,還是答應幫忙。

拿到展覽文案後,閱讀了卻有很多地方不瞭解。基隆北管有分派,是因為打架,死了很多人,才開始有中元祭?心裡有很多的問號。可是心裡另一面想著,可是講導覽技巧,如果不結合人家的展覽,聽課的人是很難瞭解要如何去運用。可是,我自己又不懂北管。在看文案以前,我的錯誤認知,北管就是神明廟會和喪事出殯用的音樂,南管是絲弦樂器為主,較文雅。

結果,因為不懂,在博物館的書庫借了6本書,主要是北管的,還有一本南管。一本本看完之後,我才有一點點概念。天啊!原來北管和南管,不只是音樂,還有戲。頓時想到博物館正在展出的「光影如鏡攝影展」,一位攝影家拍攝的「南管武戲」。然後,北管也有絲弦樂器、琵琶、古箏、揚琴、鼓等樂器都有。那到底要怎麼分?總算稍為搞懂了。

北管:有「扮仙戲」,有嗩吶
南管:沒有「扮仙戲」,沒有嗩吶
北管:婚喪喜慶、生日、入厝、神仙廟會都有,和人民生活、信仰關係密切
南管:「御前清音」,表示是貴族音樂,以前是在皇帝面前演出的,皇帝生日、皇宮重大節日,著重階級

大致上是這樣,北管和南管的大概區別。不過,認真說起來,其實還有好多啊。看了資料和書,才知道,原來北管有戲,有演,有唱,有室內演出,而且很注重動作和拍子,所以的唱、演、戲、都要在拍子上。而且,如果是「戲」,看動作就知道是在做什麼,不用道具;這點讓我想到京劇也是這樣,有異曲同工之妙。北管的劇團,有職業團和弟子團,

職業團是從小孩該開始學,要會唱、會音樂、會身段,而且最早只有男生,後來才有女生。一個人要會演所有的角色,會所有的音樂,唱法和演奏。隨劇團四處演出,以劇團為家。

弟子團就是俗稱的業餘團,地方角頭或商賈會找職業團的館先生來教唱北管曲詞和音樂,找戲先生來教演戲的動作和身段。然後,館主負責經營館閣,負責出錢、出力,想學的人來練習,然後在有活動時演出或廟會時和婚喪喜慶出陣頭。

大致有概念,再回頭看文案,我就比較懂了。北管分福路和西皮兩派,前者較早傳入臺灣,後者較晚。臺灣西部的北管團,是兩派的都要學。但是,基隆和宜蘭是分派。奇怪?原來,1845年有個人叫林文章,從基隆到宜蘭教音樂,因其是漳州人,隨著吳沙入蘭陽平原,漳州人勢力大,後來分裂成兩派,一派只學福路,另一派學西皮。而兩派會因為籍貫、土地、農田水利、作生意範圍、信仰神明不同,而打架。後來從宜蘭傳到基隆也分派,也因為前者的因素而打架,打到頭破血流,造成重大傷亡,也造成兩派群族有諸多不便。因為1855年在魴頂(今南榮公墓)造成太多死亡,為了族群的安寧,開始辦基隆中元祭,由11姓每年輪值負責籌辦。但是,打架的事情層出不窮!

福路派戲神是西秦王爺,根據地是城隍廟到基隆車站一帶。西皮派戲神是田都元帥,根據地是奠濟宮(俗稱的基隆廟口就是奠濟宮廟口)兩派以旭川河崁仔頂為界,楚河漢界一清二楚,而有「三板橋不能過」的俗諺,意指在旭川河上有福德橋、新興橋和旭橋,兩派都過不了。西皮派想搭火車,不能從這裡去基隆車站,要繞路或去八堵搭火車。福路派也無法過橋去廟口辦事,非常麻煩。這個打架事件,從清代到日本時代都有紀錄,劉銘傳、伊能嘉矩等都有詳實記載。一直到1907年基隆廳長處理的方式是,將兩派的戲神,從城隍廟和奠濟宮請出,放在慶安宮(媽祖廟)合祀。與陣頭有關的樂器、頭旗一律沒收。但是,每年仍要辦中元祭,所以不斷協調,變成拼陣頭,而不是打架比輸贏。那陣頭要比什麼呢?比嗩吶的數量誰多,誰音樂演得較好,誰的鼓架木雕工、頭旗繡工等較細緻,至於兩派吹什麼曲是最高機密。如果其中一派能吹對方的曲,先給下馬威,那就很厲害。到後來,有電燈、鏡子等物,陣頭會裝燈、鏡子等會發亮和反射光線的,吸引大眾目光,由民眾總評來決定誰較好。然後,再農曆7/13迎斗燈要入慶安宮拜拜時,兩派會「交陣」,也就是第一次遶境要入嵌仔頂,得意堂會先禮記聚樂社會進,第二次要入時,換得意堂先進。藉由這樣的方式,兩派北管陣頭達到和解共生。也形成農曆7/13基隆中元活動「迎斗燈」的必看重點。

2008年基隆中元祭被文建會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今年正好是指定滿10年,也是基隆中元祭首次於1855年舉辦,到今年已164年。而現場展出的這些物件,都是中元活動會實際使用的。所以有其神聖性,是不能摸的。透過這個展覽,瞭解兩派和解的過程,更在164年後,兩派可以一起展出。同時,還可以去看中元祭典文物館展覽,還有城隍廟、奠濟宮、慶安宮三者之間的地緣關係。最重要的是,農曆7/13(國曆8/23)在海洋廣場和「迎斗燈」,農曆7/14(國曆8/24)在新興橋看「放水燈」,農曆7/15(國曆8/25)在中正公園主普壇看「普度」。這樣才能對基隆中元祭有完整認識。

理解後,也在7/30上午完成了導覽技巧和導覽示範,並且讓志工們自己分組思考如何準備解兌的故事脈絡撰寫和準備。課程結束後,中午用餐時間,透過志工們的分享,原來迎斗燈從原本的11姓,已經變為15姓,而且也有臺語的俗諺,還有志工跟我說,基隆有某處的北管陣頭,是沒有加入兩派的競爭,但是,也在音樂和陣頭上有分派。還有志工說,他們現在還有演北管戲,還有 「扮仙戲」,真的是很多豐富的分享和交流,我也從志工們的身上學到很多有關北管的知識,很開心、很有趣的教學相長的過程。感謝林詠能老師的策展團隊、基隆市文化中心的邀請,讓我有分享的機會。也謝謝文化中心和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的志工們,熱情的互動和討論,我真的穫益良多。課程後,我也被問到,為何會這麼愛導覽,又可以把導覽講得很有趣。謝謝臺博館這麼多展覽、課程提供的厚實養份,還有志工們與我的無私互相學習吧。

展期:7/25-8/12(星期一休館)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