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展覽】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

圖1。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特展開幕

圖2。陳偉智老師導覽

圖3。排灣族連杯

圖4。阿美族檳榔袋

圖5。踏察的足跡地圖

圖6。漢人與原住民民俗信仰記載

圖7。採集文物的採地在臺灣地圖的相對位置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臺灣島蕃族

圖13。臺灣島蕃族

圖14。臺灣島蕃族

圖15。宜蘭地圖

圖16。與會貴賓們合照

圖17。照片有故事

圖18。這次才與世人重新見面的照片

圖19。坪井正五郎

圖20。也是首次在大眾曝光的照片

圖21。喪事「哭調仔」的文字記錄
2018.3.8

3月初,收到臺大圖書館紹薇姊的私訊。得知3/8這天在臺大圖書館日然廳,「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特展要開展。看了訊息,上午開幕,還有笠原政治教授的專題演講「伊能嘉矩與臺灣原住民研究」,下午分別有「部落對話」及學者對話,各別邀請了吳密察館長、潘朝成教授(噶瑪蘭族)、瓦歷斯.諾幹(泰雅族)、潘秋榮(賽夏族)、潘正浩(噶哈巫族),還有陳偉智老師、林開世教授、痛元昭教授共同與會。真是來的好,不如來的巧,正好這天我補休,可以專程前往參加一天的活動。

開幕式在圖書館的國際會議廳舉辦,由吳密察館長說明這次舉辦展覽和活動的脈絡,再由陳偉智老師帶領大家到展場進行導覽,展覽分為「遭逢:遇見臺灣」、「建構:成為殖民地人類學家」、「發聲:誰是報導人」、「旅行:臺灣田野調查與採集」、「再現:當代多元迴響」、「伊能嘉矩年譜」、「伊能嘉矩臺灣踏查GIS」等主題。在導覽的過程中,我也仔細的看了每一件展出的文物,也是1928年伊能嘉矩的手稿和收藏的原住民文物,20年後再一次的合體。每一件文物其實都很棒,而且都很有故事。再加上伊能嘉矩留下來的手稿和書信,有日文也有漢文,才瞭解原來他會說漢語、寫漢字。所以,紙本全是用毛筆寫出來的。當然,這樣的全島踏察有其背後的原因,不外乎為了對殖民地的族群的認識瞭解,還有為了教育的目的,從語言、文化、信仰等角度去進行分類。

然而,從收藏的文物和紙本上的文字記載,也可以知道日治初期,不是想到山裡就能去的,不僅要有通譯和警察的陪同,也會影響到路線行進的可能。甚至,有些踏察和訪談和留下來的資料,仍是有疑義的地方,透過後人的整理注釋,甚至運用地圖與網路,整理出來,呈閱一個有意思的脈絡和路線。此外,這份踏察也影響後來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五年理蕃計畫以及原住民教育的各種面向。卻也因為知道伊能的寫漢文,從他的角度看清國文獻,也別有一番趣味。

透過展場的仔細觀察,伊能嘉矩在回日本後,所設置的臺灣館,典藏的文物,最後又於1928年回到臺北帝國大學,藉由這次的展出,可以將文物和書面資料進行連結,而看出不一樣的內容和感受。還有這次在南天書局魏德文先生提供一張伊能嘉矩在踏察時,與通譯、警察和原住民們的合照,以及他陪同後藤新平在1904年到桃園山區視察時的照片,首次在這次的展覽中曝光,背後也是有故事的。更不用說,經常看到的「臺灣蕃人相貌圖」,我只看過採繪版本,而且這個版本是1900年去法國萬國博覽會時展出時使用的。在這裡看到原本照片拼貼的結果,還有未拼貼前他們拍照的狀況,以及實際照片和彩繪版本在表情細部上的明顯差異。

透過笠原政治教授的分享,才曉得為何伊能嘉矩在日本會被歸類為歷史學家的原因。卻也有一名韓國學者,認定伊能是人類學家。此外,透過下午2場對談,發現無論是從部落或是學者的角度,每個人對伊能嘉矩在120年前進行的這一場踏察對後人的影響,無論是在歷史、文化、教育、政治各方面,到現在還是很深的。而每一個人對他的踏察都從不同角度去闡述對他的瞭解與再發現,原來一場踏察,無論是從後人,甚至是當時的日本官方,學界,都有不同的考量和看法,無論是對原住民的分類、文化的解讀,一直到現在,都有多元而豐富差異的面向。一個人在120年間,可以不斷的被拿出來討論,對於他做過的事,一直不斷從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知識,有新的認知與理解,這也是很有趣的事情。有趣的是,他有跟坪井正五郎學習英派的人類學知識,然而,妙的地方在於,伊能的田野調查不被人類學家認為是完整的作法。可是坪井正五郎雖然是人類學家,我卻意外得知,坪井正五郎是不做田野調查的,這真的很有趣啊。不知下個20年後,又會是怎樣的面貌呢?展覽的文物值得一看,展出自即日起到5/6,網站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