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展覽】京都好博學-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特展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2019.1.5

【京都好博學!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特展】
"UNIVERSITS: A Special Exhibition of the University Museum Association of Kyoto"

前一晚早早就寢,沒想到睡超過12小時才悠悠轉醒,卻沒有解除長期累積的壓力與疲憊。用過家人準備的午膳後,想出門走走轉換心情,透過轉換環境來放空心情,先暫時不想眼前未來要面對的茫然與無助。想起了開展就注意到的"京都好博學-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特展"(連結),北師美術館臉書粉絲頁(連結)一宣傳即注意到,再看到惠美姊與禮明大哥接二連三前往觀展,才讓我總算動了想去看展的念頭。但是,這天純粹只想去放空自己的心情與大腦,原本就不是要專心看展覽的。雖然,出發前是這樣想,到了目的地後,卻一切變了樣(笑)。

趕上了下午2點剛開始沒多久的定時導覽,由國北教大的學生講,講得很淺顯易懂,很符合一般大眾的吸收程度,也有針對一些作品進行較深入的故事說明,例如幾幅浮世繪作品。想不到,才聽沒多久,就見到高傳棋老師也來看展,再不久,也碰到志工秀春姊與兒子前來看展,而且秀春姊還是讓兒子騎重機載來看展的,真是威風!聽完展覽,好奇的詢問現場的展件問題,想不到是館方的承辦人員之一的趙宜恬小姐,在詢問我的疑問下,趙小姐又額外與我分享了很多現場展件的物件背後的故事,還有很多小細節,著實令我非常開心!也非常感謝她的無私大方分享,讓我對這個展覽有更多的認識和瞭解。

這個展覽,是北師美術館少數免費參觀的展覽,但是,現場展示的200多件展件,全是來自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國北教大與國立成功大學的展件,就連部份現場放置展件的桌、椅、櫃,其實都是骨董級物件,本身就很有歷史與故事,更別說是展出的物件本身,那就有更多的故事了。現場的展件完全看不到圖說,但是可以看到來的幾乎是原件,除了幻燈片是數位典藏外,還有原件上的標籤。展覽的內容、質、量都讓我感到驚艷。再從趙小姐分享得知這個展覽的製作花不到新臺幣七位數的經費後,就更讓我覺得,這個展覽根本物超所值,非常值得推薦大家在2/24前去看展,除了週一與小年夜閉館,其餘時間均有開放。當然,這個展覽,雖然這天我只是走馬看花,卻已經起了好幾次雞皮疙瘩,無論是現場展出的物件,還有物件本身背後的故事,甚至是策展團隊整理出來的展覽、故事脈絡,甚至是我自己看,都可以感受到這個展覽是值得多看幾次的展,可以粗淺,也可以深入。如果我住在北師美術館旁邊,我應該會每天來看展。因為物件質感之好,好到讓我會心跳加速!坦白說,不輸臺博館"發現臺灣常設展",也不輸給去(2018)年在中正紀念堂展出的"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特展"。

根據策展團隊譜出的脈絡,從"大學講堂"、"京都生活"、"異地探索"三個主題去呈現展覽內容,藉由抽絲剝繭的方式,讓大家一層層的去認識有千年以上歷史的日本京都。從京都千年以上的歷史,藉由展示主題,傳達給大眾,京都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有歷史、文化、科技、藝術、政治、教育各方面都有深厚底蘊的古都,除了自己本身的文化以外,也告訴大眾,無論是從漢、隋、唐帝國的文化傳播,甚至是後來,葡萄牙、荷蘭、法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開港通商到文化輸入,無論是自願或被迫廣泛的吸收都是讓京都之所以成為京都的因素之一。

從現場的傳統文物,像是人偶、繪畫、染織、石刻、金器、木雕、服飾、飾物、髮飾、教育方式的演進與轉變,工業革命與西化的傳入和科技的發展,都能從軍事、工業、商業、主流流行、教育、技術、科學、音樂、繪畫、藝術、傳統祭儀與祭典等,常民生活的日用品、服飾、宣傳品、小物件甚至是家具、屏風等,認識京都歷史和脈絡的故事。

甚至是從日本幕府戰國時期到明治維新西化的大轉變。政治中心明治維新後,從京都轉變為東京,在這樣的過程,京都並沒有因此而沒落,反而曖曖內含光的溫度吸引著眾多的人們。

即便西化後,京都依舊廣納和吸收,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的從西方世界傳到東方的異地探索,在1895年臺灣島成為日本的領土時,有系統的科學探索和調查,不只是東京的博物學家們,京都也有一批為數不少的博物學家,從地質、宗教信仰、人類學、植物、動物、教育各方面,對臺灣這個島嶼上的原住民、土地、資源進行詳實的調查和地圖的測繪。也留下了非常可觀的紀錄和當時所採集的物件,皆入藏在這些大學的博物館中。

宗教信仰的變遷過程,佛教從印度傳遞到漢、隋、唐帝國,再轉手輸入日本的過程和影響。甚至想瞭解臺灣的傳統信仰,還有非常細緻的門神彩繪實物,得知是日本京都的繪畫師當時特地學習,並且繪製的,非常驚嘆不已。就算是在臺灣,也應該很難得一見了。

京都雖然在當時,也無法避免於西化的洪流,卻因為廣泛的吸收外來文化,卻也沒讓自己的傳統文化流失,還藉由當時的政治、文化的交流過程,看見來自"新大陸"墨西哥的器物,可見東方世界的陶器與瓷器和釉繪,是如何藉由文化的再傳遞和再轉手的過程,帶到墨西哥,並且產出融合東、西雙方文化特色在其中的物件。也說明,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是地球村的概念了。還有,墨西哥的植物編織動物偶,讓我連想到臺灣苗栗的藺草編織,竟是如此相似,也是讓我起雞皮疙瘩的原因之一。

更不用說,在人類學科學、系統、分類的調查下,臺灣原住民的雅美達悟的陶偶、禮刀與禮服,泰雅族群的服飾與勇士們的佩刀,貝珠的踝飾、腕飾、瑪瑙、銅製的項鍊、漢人的服飾,透過土俗人種調查後製作的素燒人偶,呈現京都這批博物學家們調查的成果。

簡而言之,當時的京都與東京是相互競爭的狀態,京都的調查與成果,相較東京完全絲毫不遜色!對於臺灣日本時代的歷史與脈絡,大多數是從東京的角度去認識臺灣,透過這個展覽的呈現,倒是可以從京都的角度認識臺灣。透過館方人員趙小姐的分享,也更深刻瞭解到雖然這批文物在日本京都各大學保存狀況完好,卻也因為二戰結束後,日本政府在政治、教育對於日本在二戰前的歷史、政治、軍事的默然態度,使得這一批文物的研究、資料和脈絡也有了斷層。

從聽定時導覽,到額外聆聽館方趙小姐的分享,再到自己觀看,共花了2.5小時,卻仍是意猶未盡!只是時間已經必須打道回府。離去前,想喝杯咖啡,沒有選擇原本預計前往的咖啡館,而是轉入隔壁"典藏"經營的賣店,點一杯美式咖啡。不錯喝的黑咖啡,菜單上的食物價位也不貴,除了可以付現外,也可以刷卡、悠遊卡和行動支付。而且賣店上午7時就營業,改天平日可以前來悠閒的享用早餐後,再一次好好的看展覽。會轉入隔壁典藏經營的賣店,因為展覽物超所值,竟然免費!當然,要在賣店消費一下,表示支持!

現場的每一件,都值得仔細端詳。而且,來看展的年齡階層,從十幾、二十歲,一直到五、六十歲的觀眾都有,顏質、素質也高。而且,不少各路專業人士都有來,可以看到不少人是帶友人來,從自己的專業和對現場物件的理解,向友人親自說明的。當然,現場也不少網美前來拍照。是的,這是個網美、網紅和文青很多的展覽。想看門道,想看熱鬧,這個展覽都很適合。很棒、很值得推薦大家撥空一睹為快的展覽。我自己都想再多去看幾遍。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