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展覽】千年一問-鄭問故宮大展(THE LEGACY of CHEN UEN ART LIFE & PHILOSOPHY)

圖1。鄭問故宮大展主視覺背板

圖2。動態影像投影

圖3。展覽海報

圖4。惠美姊展覽定時導覽開場
2018.9.3



■一開始,接收到「鄭問」一詞的想法

2017年,新聞報導臺灣漫畫家-鄭問過世,得年58歲。我並不認識他,連他畫什麼漫畫我全然不知。但是,從他突然過世後,新聞開始一連串的報導,提到他被日本漫畫界推崇為國際大師級的人物,在漫畫的創作、創意上是非常頂尖的。甚至被日本封為亞洲漫畫界至寶。我不禁好奇,為何這個漫畫家,我完全陌生。為何日本漫畫界,對於他的地位,是如此的崇高呢?對日本人而言,鄭問只是一個外國人?

漸漸的,開始有國內的媒體和人們在爭相報導,我的確有種一窩蜂的感覺。為何我們的媒體與檯面上的人物,總是不在當人還在的時候,給予實質的、正面的鼓勵與回饋?總是在當人家不在了之後,才會在那邊「錦上添花」?人在的時候,沒有人重視,沒有人報導。為何總是要在人不在了之後,才要做這些事。

沒有多久,政府文化部門提到要重視鄭問留下來的漫畫資產,重視臺灣的漫畫產業及發展,成立以漫畫為主體的機構,結合展示、典藏、研究、教育的空間。還要舉辦以鄭問的漫畫為主體的展覽。一切都像是緊鑼密鼓,上緊發條的持續進行著。直到今(2018)年初,政府文化部門與故宮提到將於故宮圖書文獻大樓舉辦以鄭問為主的展覽。同時,展覽門票也在年初開始進行預售。我心絲毫沒有漣渏,只因為當時看到一些報導,對於漫畫的風格,並不是我會看的喜好。再加上,雖然我會看漫畫,但是,我非漫畫迷,而且鄭問所創作的主題,也不是我有興趣的。所以,完全沒有想要到故宮去看展的想法。只是,隨著時間推移,聽到對漫畫、動漫等議題有一定見解的同事和朋友們的心得分享,還有在該展進行特展導覽的志工們簡潔分享心得。而且志工們也非漫畫迷,連志工都非常的推崇鄭問的展覽。我的心裡開始產生化學變化,有點想要去看這個展,想親自去瞭解「鄭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即便我不曾看過鄭問的任何作品,在完全不瞭解他的創作與想法的狀態之下,我決定買票專程去趟故宮一探究竟!時間已經是2018年8月中旬過後了。

■ 親見「鄭問」展覽後的內心想法與收穫

今天(9/3)上午去故宮,在用過午膳後,先自行進場看展。從展場主題規劃的順序看展,從他開始創作漫畫。在臺灣、日本、香港、中國不同時期的創作主題和風格。光是自己仔細看,就會發現鄭問的創作,有用電影拍攝「分鏡表」的概念,還有一個主題不同角度的方式,來呈現不同主角的故事、當下與內心的舖陳。而且,這次展覽的漫畫創作的主題,不少故事內容,都是我不陌生的故事,所以縱然我不曾看過鄭問的漫畫,卻也有一定程度的熟悉,而能很快的進入鄭問的創作世界與故事。鄭問的創作也結合水墨畫、西畫的繪畫技巧,甚至是西畫畫家創作時使用的構圖技巧,畫面的小細節的精準與透視和隱藏暗喻。

還有,創作的紙質、繪畫的顏料種類的不同,創作的工具,不只是我粗淺的認為,漫畫家畫漫畫,就只是用筆而已。從畫面上,我有看到類似小學美勞課,用厚顏料在紙上,利用不同紙去按壓,產生的花紋和圖案的效果,甚至有火紋的痕跡,像是噴槍噴灑小點的創作方法。我不禁猜想,鄭問的創作,到底用了哪些工具?還有什麼樣的創作方式?心裡的疑問愈積愈多,同時也對下午2點的定時導覽愈發期待!自行看展的過程中,從畫面發現很多有意思的小細節,在不越線、不觸碰創作原件的前提下,可以靠得非常近的近距離觀看,平視、仰觀、俯看、從玻璃的光影折射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創作痕跡,真的是魔鬼藏在細節裡。會發現鄭問的創作,是持續不墜,自己一直不斷成長的,創作的想法和媒材的應用愈來愈多元。卻是怎樣也想不出來,為何鄭問要這樣畫?決定把我內心很多的問號,留待稍候的定導,期待等會能一一解開。

沒想到,定導開始前15分鐘的集合時間,我竟然只將展覽看了一半!原以為,一小時綽綽有餘,沒想到,竟然完全不夠。因為本來的如意算盤是,花一小時把展覽整個看完,留著自行看的小細節和疑問,再聽過定導後,可以與原本自己的發現和疑問一起做個比對。沒想到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自己竟然小看了鄭問這個展覽,值得仔細觀看的重點了。此外,原本自己認為這個展覽,來看的除了國人外,外國人就屬日本人為主要大宗,也的確是有很多日本人專程來看鄭問的展覽,但是,也有不少說著廣東話的香港人啊。我內心又有一個好奇與疑問了…。

■ 好的導覽很重要,看熱鬧、看故事,也看門道

走出展場,在定導集合點集合。午後的故宮特展導覽志工,也是臺博館的志工,見到志工時,因為自行看展的時間太過短促,發現一小時根本看不完。為了聽到完整的內容。特地跟惠美姊說,這個展覽可以多講一些,因為我想知道更多的內容、細節和故事。

展覽一開場,惠美姊先用自己的平板,將鄭問的創作年代起迄,還有創作的不同階段和成長,以及在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創作風格及後續發展,以一張自製的圖文並茂的圖片,讓我一眼就知道鄭問的漫畫創作簡史、歷程及軌跡。在有了概念之後,進入展場,雖然是根據展場的主題與動線和主要創作的漫畫作品在進行介紹。但是,準備展覽向來都認真做功課的惠美姊,在自己上完課程,將展覽的內容,鄭問老師創作的技巧,還有他創作過程中的成長與演變,以及引發創作的背後動機、故事及蛛絲馬跡,不僅透過她清晰的口語表達,有條理的脈絡整理,結合漫畫題材本身的故事,還有鄭問漫畫創作的技法一一娓娓道來外。同時,還透過她自行吸收內容、消化整理後,將鄭問的創作歷程、成長和變化,融合成三大階段,不僅成為她個人的導覽脈絡,對於聽眾也更為簡單扼要,卻完全與展場中的六大主題並行不悖。實在是好厲害~

此外,透過導覽,我才知道原來鄭問畫漫畫,也是經過考據、考證,還有對空間構圖的設計,都是有想法的。而漫畫人物的創作,不只是單憑想像,也要「有所本」,甚至是進行很多的閱讀,看過很多的資料和故事之後,經過沉澱、消化、吸收,最終再先以泥塑創作出人物的原形。再以此原形的人物,去進行後續的漫畫創作和故事的舖陳,更不用說,同一個角色在繪畫的同時,不會只有一個角度、表情,就如同拍攝影片一樣,一段故事要一次拍好幾個角度,帶領觀眾去了解漫畫面在故事主角、配角、周遭人物、環境、事務的各種情境與心境變化和舖陳,甚至是一般不會注意到的畫面小細節,他依然是有他堅持的所在和處理的方式。所以,我才深刻瞭解,原來漫畫不單單只是看創作的故事本身,創作的畫面人物、場景、物品、服飾、建築等各方面的細節與成果,都是值得一看和探究的。簡而言之,在鄭問的創作裡,可以看到他吸收並且融合八大藝術於他的創作之中。

然而,要有這樣的細膩,如此吸引看漫畫者的一層層投入觀看和被黏著在畫面的視覺功力,就有賴於鄭問在創作之餘的不斷吸收和學習。所以他有雕塑創作的經驗,他有繪製建築空間圖的經驗,他也看了很多的書與故事,也看了很多的展覽,創作之中,可以見到故宮的青銅器花紋、獸首、青銅器物外型、青花瓷的圖案、京劇的帽飾、宗氏廟門的銅扣、建築的雕樑畫棟的細節,舉凡我想不到的這些,都可以成為他筆下的素材,並且融入在他的作品裡。

同時,創作不只是用筆,也有用手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工具去進行。所以,一個作品的完整產出,從發想、草稿、彩繪、印刷到真正完整出現在讀者手中,這其中的層層疊疊,故事舖陳、編劇,簡直是超乎想像!更不用說,鄭問一個月,30天要產生60、70張的創作,卻仍是如此要求細節,思緒還如此縝密細膩。雖然,我依然在看完展後,仍未變成漫畫迷,也不是鄭問的漫畫迷,但是,我已經對鄭問感到嘆為觀止,佩服的五體投地了。只因為,透過惠美姊的解說,和看過這個展覽的大多數展件後,會發現在這樣高壓的創作時程與大量產出的原稿下,他依然高品質要求。也使得他從20幾歲開始創作,到他過世的58歲,雖然創作時間只有30多年的時間,卻是奮力燃燒自己,產生巨量的創作成果。不禁讓我連想到法國大文豪巴爾札克啊!

這背後有難以想像源源不絕的創作熱情,還有不斷自我要求、學習、成長和不斷創新下,才能有如此驚人的成果展現。雖然,我喜歡的是在博物館裡擔任解說的工作,不斷的透過新展學習和分享給大眾,讓大眾喜歡博物館和展覽,做的事情不一樣,喜歡的事情也不一樣。但是,鄭問這樣的不斷的學習、成長和創新,卻是連我都自嘆不如,望其項背的。內心讚嘆之餘,被他澎湃的創作能量震驚到,也在惠美姊的解說催化下,感動到不知不覺的動容並且落淚了。

■ 結語

距離展覽結束,還有15天的時間,故宮星期一不休館的。連我這個不是漫畫迷,不是鄭問迷,都能看得如此感動,並且津津有味,不斷咀嚼再三,甚至是覺得值得一看再看。如果,您和我一樣也不識鄭問,也不瞭解鄭問的創作和過程,以及背後的故事。同時您也不是漫畫迷,那麼值得推薦您一定要前往一看,認識臺灣出產的漫畫家,揚名於日本,備受國際漫畫界推崇的鄭問。感謝他留下了令我讚嘆的資產,謝謝鄭問老師。最後,也感謝這天惠美姊非常精彩的解說,實在是收穫超乎想像。無論是鄭問還是惠美姊帶給我的,餘韻回味不已的繚繞。

※以下資料來自展覽摺頁內容

■展覽主題

  1. 華麗眩目的劍,當世無匹-漫畫鄭問
  2. 線條與色彩的詩-藝術鄭問
  3. 一個人創造一個江湖-遊戲鄭問
  4. 用繪畫動搖世界-千年一問
  5. 我不再因你而潰爛-哲學鄭問
  6. 撫劍於林-從鄭進文到鄭問

■觀展秘笈:鄭問十二技法

  1. 透視、分鏡
  2. 工具、暗喻、用色
  3. 設計
  4. 構圖、雕塑、素描、水墨
  5. 故事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