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閱讀】Hally Chen∣人情咖啡店

人情咖啡店
2018.9.7

今(2018)年3月25日第一次到基隆市「上島咖啡」後,想瞭解這家店的故事,就在網路上找到這本書。卻是在7月底到基隆市文化中心分享完後,基隆市「上島咖啡」也歇業後,才在圖書館借了2015年初版的書。作者本名陳嵩嵐,1996年與朋友成立事務所,長年從事唱片美術設計,2010年入圍第21屆金曲獎專輯包裝獎,2014年入圍第13屆美國IMA獨立音樂獎專輯包裝獎。喜愛攝影和寫作,專注探索人情風景,將多年美學經驗轉換記錄在地文化,並於多本中文雜誌撰寫專欄。前述文字,取自書封「關於作者」簡介。

作者寫這本書源頭,源自採訪工作過程中,發現早期的咖啡店在營業登記都登記為「冰果室」,這與作者2013年出版《遙遠的冰果室》有連結。而咖啡店登記為冰果室,有其時代背景因素。作者提到政府早期以「特定營業餐理規則」會對咖啡店課徵高年費,與茶室一樣容許有「女性陪侍」的特種營業咖啡店外,並無單純咖啡店選項。所以早期一般有咖啡廳的地方以飯店、高級西餐廳居多。但是營業登記項目和課徵稅收高低有關,小型的咖啡店就會以冰果室或飲食店登記。如果我的記憶沒錯,十幾年前,我還在宜蘭唸書時,第一次真正認識咖啡的咖啡店,老闆就曾經說過,他的營業登記是用小吃店,不知道現在是否仍是如此?此外,作者提到的茶室、有女性陪侍的特種營業咖啡店的歷史,可以往前推到日本時代。臺灣的咖啡,雖然在清代就有種植紀錄,但是咖啡店的營業和形成,則是臺灣進入日本時代開始。而這樣的特殊咖啡文化,源自日本時代的「女給」。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找陳柔縉等人的相關書籍來看就能瞭解其中由來。

書中介紹的店,都是戰後開設的店,大多數是於臺灣開始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型態,也就是當時廣設加工出口區,臺灣商人一卡皮箱跑遍全世界貿易的時代背景,這些咖啡店的生成年代,大多在這個階段,而開設的地點,不是在當時熱鬧的各地城市市中心,再不就是位在港口附近,甚至是以觀光、商業發展為主的商業區,這些店本身都可以見證當地都市繁榮起伏的縮影,以及留存了某一個時期的咖啡店景象和咖啡沖煮的技術演進。

裡面共記載了16家咖啡店,這些全是作者在雜誌同名專欄文章集結外,也有重訪的店家。除了作者提到已於2014年結束營業的「咖啡倉庫」,我造訪過的有2017年老樹咖啡臺中總店,2018年七月下旬正式結束營業的基隆上島咖啡外。其餘的,真正有去過的,就是第一篇的蜂大咖啡。每一家咖啡店本身就是一個故事,雖然作者有記載每個老闆對咖啡的執著和專業,個人的背景故事,食物的特色外,大多數的篇幅在於這些咖啡店與顧客們長久以來的關係和故事。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父母在臺北西門町一帶經營茶行生意,當時我也見證了臺北西門町的繁華和歌舞昇平,更不用說臺灣電影發展高峰時,在電影街附近,有多少的電影公司設置,不少的娛樂圈人士和記者們,曾經都在父母經營的店中留連,至今仍有些仍在檯面上的人物,我依然有印象。原來,曾經的茶行也記錄了一小段臺北的榮景和人情故事。如果有機會,不彷給自己找個時間,按書上的記錄,利用造訪當地的機會,去體驗這些如時空膠囊凝結某段時空與人事的咖啡店吧,希望他們都仍在原地。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