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解說】日本東京立教大學導覽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2018.9.6

一年後,日本東京的立教大學師生團又來參訪。去(2017)年的七、八月,立教大學的老師分兩批帶學生進行校外參訪,先到國立故宮博物院後,再到臺博館。去年,還記得我講本館建築與歷史及土銀展示館建築與歷史。還記得去年他們離開後不久,臺博館本館即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閉館大修。

今年,一樣是暑假,一批八月下旬來,另一批今天來。解說的內容以本館建築與歷史及去年閉館大修後重開館的「發現臺灣常設展」為主。想不到,今天第二批的學生,在進行一個小時的解說後,竟然有兩個學生發問了。一個是在展場直接詢問,問題是「為何發現臺灣展場的空間,三個場地的顏色不一樣?而第二個展間的顏色是白色?」我先是針對展示設計和三個展間的主軸進行說明,並強調這是館內人員與施作廠商共同討論的結果。至於,為何第二展場的色調是白色?一開始的確是沒有想到,後來想到三樓展場的空間,東、西兩側均有在迴廊打開二樓天花板,讓自然光可以到三樓。唯獨第二展間,位在大廳穹頂四周的迴廊,無開窗的空間,亦無法讓自然光進入展場,於是為了讓較狹窄的空間感覺不那麼擠和明亮,則是以白色為展場空間。倒是回問第二個展場空間的白色基調為何會引起他的提問,學生則是沒有說出原因,不然我還蠻想知道的耶!

正當他們自行在本館內自由參觀,而我人正在一樓服務臺休息時。翻譯帶著一個女學生來服務臺找我,說有很多問題想問我。當下我是非常開心的,因為有人主動提問,還專程到服務臺來問。問題是「三樓展場空間在成為現在的常設展之前,原本是做什麼的?為何會在去年換這個常設展?」哇!聽到這個問題,就知道這個問題要花一點時間回答了。我的回答就從1994-1997年第二次閉館大修,屋頂變成新增的空間開始說起。從木桁架換成輕鋼架,增加了三樓的空間。但是主要做為影片放映、教育活動辦理空間、會議室及儲藏空間。但是,原本在屋頂上,沒有窗戶又是銅皮屋頂之下,空間溫度較高,也較陰暗,較不受民眾喜愛。於是2002-2005年因331地震閉館整修時,將迴廊空間2樓天花板打開,迎接自然光,並且原本在地下室的辦公室整個搬離,這棟建築物轉為純展場和教育活動空間。三樓的空間也重新再整理過,2005年重新開館後,三樓在這個發現臺灣常設展之前,就一直是作為特展空間使用。而設置這個常設展的原因,一部份是臺博館的展館增加,展場空間變多。可以規劃較完整的常設展,而且原本二樓的常設展也到了該更新的階段。此外,民眾對於博物館展出標本物件是否是原件和展示內容是否貼近民眾也有所轉變,以及來到臺博館的人會想認識臺灣的歷史,然而在臺灣卻沒有任何一個館是可以完整說明臺灣多元又複雜的歷史。所以決定推出常設展三部曲更新,第一部就是「發現臺灣常設展」,從這個展讓民眾知道臺灣如何在世界上被發現,許多的博物學家來調查蒐集而促成這個博物館的成立,以及從臺博館本身自然史的典藏,呈現臺灣的文化和生物多樣性,以及這個館藏標本和這些當初採集的博物學家之前的關係。並且簡單說明未來第二、三部曲常設展的更新計畫。

看到兩位學生的認真提問和互動,在聽我說明和翻譯解釋下,邊聽還邊拿著小本子寫了滿滿的筆記,對於在當下回答問題的我而言,真的是最感動的回饋了。他們也非常開心獲得到豐富的回答和說明。感謝立教大學辛苦的帶領老師們和學生們的參訪。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