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印象畢沙羅:英國牛津大學美術館珍藏展

暑假檔期總是各家博物館推出大展搶人的時刻,正當世人將目光集中位於南海路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來自法國奧塞美術館的76件作品(含畫作、攝影作品等),其中大家的目光焦點,無疑是在此次有關來台16幅米勒的作品,而16件作品當中,更是難得因奧塞美術館米勒廳進行整修,使得從未同時放洋借展的「拾穗」與「晚禱」得以破天荒同時來台展出。相信不少人是為了觀看這兩幅畫作,使得國立歷史博物館猶如鎂光燈焦點,吸引源源不絕的民眾前往。

話說,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是以巴比松畫派、印像派時期的畫家為主,但是除了國立歷史博物館外,其實位於外雙溪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圖書文獻大樓,也在5月31日起展出此次難得從英國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借展許多畫作,絕大部份是以卡密爾.畢沙羅與其3位兒子(路西安、菲力克斯、路德維奇-魯道夫)與1位孫女(奧蘿維妲)的畫作為主的展覽。而這個以卡密爾.畢沙羅為主的畫展,主要是在介紹卡密爾.畢沙羅與巴比松畫派、印象派的關係,除了畢沙羅外,也有展出與畢沙羅同期或是稍晚的其他畫家作品,當然也有幾幅米勒的畫作在此次展出。而我們所熟悉的印象派畫家,例如塞尚、竇加、莫內、梵谷與馬諦斯這些人,莫內與竇加是當時可與卡密爾.畢沙羅相提並論外,其他塞尚、梵谷與馬諦斯不僅受到畢沙羅的引領與指導,他們的畫作風格更是深深受到卡密爾.畢沙羅的影響,而卡密爾.畢沙羅也不忘提攜後進。卡密爾.畢沙羅不僅是印象派的第一人,也是最忠實者;印象派畫展當時共舉辦8次,卡密爾.畢沙羅是唯一一位完全絲毫沒有缺席,參展資歷最完整的一位。

此次英國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會與故宮博物院談成借展事宜,也是因為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要進行大規模的整修與改建,除了一棟已是古蹟建築不拆除,僅進行整修外,其餘老舊、空間不足的建築,將進行拆除,重新設計、規劃、興建,待完工後將呈現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嶄新的面貌。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英國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才會精銳盡出的將館藏精華出借國立故宮博物院,辦理印象畢沙羅特展。而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幾乎是以畢沙羅家族的畫作收藏為大宗,此次能出借來台展出,真是實屬難得!而這次所展出的展覽內容以畢沙羅的油畫、素媌、版畫與書信為主。台灣民眾何其有幸,能在今年暑假同時欣賞到兩檔巴比松畫派與印象派大師們的畫作,可以從兩個展覽不同角度來欣賞、瞭解這兩個畫派彼此之間的關係與演進,真是太幸福了。

卡密爾.畢沙羅40年的繪畫生涯中,其作畫風格經歷3次轉變,此次這個展覽以「風景‧畢沙羅」、「農情‧畢沙羅」、「家族‧畢沙羅」這3個主題來呈現印象派的演進過程及卡密爾.畢沙羅作畫風格的演變過程。
厄哈格尼,我窗外的景緻
在展覽的整個內容與過程中,一開始先從畢沙羅與巴比松畫派的關係開始說起,說明畢沙羅一開始受到巴比松畫派畫家的影響,例如柯洛、杜比尼與米勒,尤其是柯洛在表現田園風景不論是景色或色調都帶給畢沙羅很深刻的印象,庫爾貝的自然主義對畢沙羅也造成很大的影響。米歇爾則是最早在室外作畫的風景畫畫家之一,同時被米勤、胡梭等其他風景畫家所推崇,被視為銜接浪漫主義與巴比松畫派的畫家。當我在展場見到喬治.米歇爾的作品「有漁夫的河口風景」時,被他整個寬擴的構圖所感覺,整個感覺很寫實,就像那天到故宮欣賞展場時,一如台北的天氣,有一大片烏雲在天空,卻又與另一邊明亮的天際產生非常明顯的對比,且整個構圖由淺至深、由遠到近,由高到低,產生非常好的層次效果,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另外,杜比尼在「巴.穆東的傍晚」這幅作品裡,將天空中的白雲、河水相映波光粼粼,猶如河面倒影的那種味道和手法,非常精準的呈現出來,與現在攝影的角度和手法是幾乎一模一樣的,繪畫能畫到這種地步,實在令我感覺折服。

接著第二部份介紹到印象派時期的畢沙羅,所謂「印象派」主張將畫架直接搬到室外,直接感受自然及光線瞬息萬變的變化,從生活中尋找繪畫的題材,並且以明亮的繪畫風格來做畫,忠實呈現他們對當下所見的事物以繪畫的方式記錄他們的感覺。以短小快速的筆觸和明亮的細碎色彩的斑點呈閱光線和空氣變化的瞬間效果,則稱為「印象主義」。而「印象派」名稱的由來,1874年「無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學會成立,攝影家納達爾將他的舊工作室借給他們展出一個月。當時記暑路易.華勒從莫內的「印象.日出」這個作品,引申印象派這名稱來嘲弄這個展覽,從此這個展覽便以「印象主義者」呈現給當時的藝術界。畢沙羅就在這一次的印象派畫展中展出五幅作品,此後八次的印象派畫展他從來沒有缺席過。在這個部份,我非常喜歡卡密爾「有乾草堆的黃昏」的這幅蝕刻版畫作品,僅以簡單的黑、灰兩色,就有辦法呈現出整個立體感與光影變化的瞬間,顯得非常栩栩如生,讓我很感動。

第三部份介紹畢沙羅與新印象派,在此接段的印象派畫家們,發現不能僅注重「光線」變化的問題,而忽略主題本身的「物質」的感覺。畢沙羅則開始尋找創新的繪圖方法,最後以「點描法」來創作,以光線與比色的理論為基礎,將單純的色頸以小點塊的方式相鄰、並列在畫布上,中間色是參觀者要在距離畫作一定時,在眼中產生自然混合而成的顏色。以致於在觀看「新印象派」這一系列的作品時,都得站距離畫作有一定的距離,才能感受出整個畫作完整呈現的感覺。讓我最深刻的作品就是卡密爾的「厄哈格尼,我窗外的景緻」(上圖),這是卡密爾自飯店窗戶向外觀看時的景色。只是後來這個「點描法」讓卡密爾的創作產生僵化,題材也受到佝限,所有後來又回歸到以光線變化為主的印象派,只是他放棄了油畫,選擇以水彩畫的方式來現更自由的風格作品。

第四部份介紹畢沙羅轉而繪畫城市景觀,由於晚年卡密爾.畢沙羅深受眼疾之苦,已無法向以往繪畫鄉村田園,轉而以城市景色為主題。在這個接段,他用更豐富多元,筆法更細膩,光影的感覺更生動活潑,且構圖也更完整。而在這個時期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雨天的杜樂麗花園」,那整個感覺,就好像真的在看正在下雨的杜樂麗花園,天空陰陰的,空氣中布滿雨絲與水氣,整個霧霧的,景色也有如霧裡看花一般的感受,不禁讓我和台灣夏天的多雨氣候聯想在一起。
召回羊群
第五部份介紹畢沙羅與鄉村景致,晚期的卡密爾.畢沙羅由於曾受到米勒、庫爾貝等人的影響,尤其米勒還是開啟他農村生活繪畫的導師,他開始畫起農民的題材。只是不同於米勒本身就是來自農村的背景,對於貧困辛勞的農民有非常深刻的瞭解與體認,所以能將農民的現實生活非常生動、細膩的寫實呈現。反觀出身中產階級的卡密爾.畢沙羅因為不具有在農村生活的實際背景,他所畫的農民則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呈現。上圖是米勒的作品「召回羊群」,傍晚的天色,兩個人牧羊人的剪影,呈現出一種很寧靜的感覺,畫中兩個主角則被突顯,顯示米勒以畫作表達對農民的關懷。
冬
第六部份介紹畢沙羅家族,除了卡密爾.畢沙羅以外的藝術家們。在卡密爾的8個子女中,有5個成為藝術家,而且還有一個孫女也深受影響。在這部份,主要是以卡密爾.畢沙羅的自畫像,與家人們的攝影作品,甚至是他與他兒子路西安在不同時期為茱莉.畢沙羅所畫的像。當然也有為數不少路西安、菲力克斯與路德維奇.魯道夫在版畫與油畫的作品。與卡密爾.畢沙羅最親近的是路西安,其創作風格也與卡密爾最接近。但是卡密爾最疼愛的是菲力克斯,因為他的創作力最驚人,卻在23歲因肺結核而死亡,讓晚年的卡密爾打擊甚大。至於孫女奧蘿維妲則是路西安的女兒,一開始她與路西安學習印象派畫法,後來改以一些具有特殊文化意涵的題材來創作。後來又改為創作當代主題,上圖即為她1940年創作的當代風格的作品,很有現在作品手法的味道。

卡密爾.畢沙羅提供給他的兒女們一個藝術養成的環境,卻不限制他們,讓他們自由發展,直到現在他的後代仍在藝術界活動,不僅是遺傳,同時也是後天環境養成的結果。

看這個展覽很舒服,沒有過多的人,展場很安靜,每個人靜靜欣賞各自喜愛的作品,有的用語音導覽設備聆聽,有的則是以手機聆聽蔣勳老師的說明,或像我一樣拿著一本導覽手冊靜靜的欣賞一個下午,整個感覺非常的好。

2 則留言 :

  1. 這兩個展都很吸引我,不過以看展品質來說,畢沙羅展應該會更寬裕些。暑假快到了,應該有機會北上看展 ;)

    回覆刪除
  2. 故宮的畢沙羅確實看展品質好很多,歷史博物館還沒去,已經聽很多人說參觀品質不佳的問題,我得找在學生們放暑假前,利用一天上班日,特別去欣賞,好避開人潮。也想利用夜間開館的時間,好好在那感受夜間看展的感覺。

    回覆刪除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