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蓮霧的原型

IMAG0657
新公園裡唯一一棵蓮霧樹
下午志工講公園植物,正好看到唯一的一棵結實纍纍的蓮霧樹,風一吹,樹上的果實就掉下來。這樣的原型果實,小時候常常吃,只是以前總覺得這樣的蓮霧果實,有時會澀,有時會酸,有時會不甜,甚至裡面有一個大大的種籽,不時還會看到蠕動的活體,常常會嚇到不敢吃。

如今,大家吃的都是又黑又亮又大又甜又多汁還無籽的蓮霧,還有多少人的記憶中,記得這個蓮霧的原型呢?

剛回到家,查了潘富俊寫的《福爾摩沙植物記》裡寫的蓮霧,才曉得更多有趣的事情。雖然,蓮霧是荷蘭人引進臺灣的,但是,一直要到1871年(清同治年間)的《福建通志臺灣府》才出現記載,而且一開始並不是當做果樹,而是種植在庭院,可能是當做觀賞樹種。直到漢人足跡遍布,也隨之擴展。而「蓮霧」一詞的名稱,是依據馬來半島土名Liem-bu音譯,一直以來都是取音譯類似的漢字,如「染霧」、「軟霧」、「剪霧」、「輦霧」、「連霧」。在《恆春縣志》則叫做「南無」。直到王少濤的詩〈港園題壁〉裡寫著「蓮霧木瓜薦客前,丹紅色愛兩新鮮」,「蓮霧」一詞終於出現。一直到現在,才統稱為蓮霧。不過,書中也提到如果依照學名的屬名命名優先性,應該稱為「蒲桃」或「洋蒲桃」,大陸則稱爪哇蒲桃。

其中,福建巡撫王凱泰在1875年(光緒元年)的〈臺灣雜詠〉裡的詩寫著「南無知否是菩提,一例稱名佛在西。不染雲務偏染霧,慈航欲渡世人迷。」他在詩中註明「菩提」就是「菩提果」,也就是當時俗稱「染霧」,即現在的「蓮霧」。我倒覺得「染霧」這名字還蠻美的呀!

看過之後,真的覺得有趣極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