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越南甜點-芭蕉糕

18、19兩天,我參加由SSE, FSC, BC與林試所辦理的「氣候變遷教育工作坊(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Workshop in Taipei)」分別在台北與宜蘭兩地上課,全程英語講課,還好有翻譯,否則根本是「鴨仔聽雷」,兩天的課程內容非常充實,並且以小組的方式來上課與討論,每次課程的分組方式都不同,讓不同領域的人彼此撞擊出火花。原本對「氣候變遷」一詞,只是一個有概念的名詞,真要說出個理由並不容易,但是,在上了這兩天的課程後,對於「氣候變遷」有更深入、系統的瞭解,回來後慢慢整理上課的筆記與心得,再逐一將我所瞭解的寫出來分享,也希望大家都能逐漸重視「氣候變遷」的嚴重性。

上圖是19號Tea Time時,由「無尾港工坊-阿嬤ㄟ灶腳」裡的越南籍新移民婦女所做的越南甜點-「芭蕉糕」。這個點心完全是「純手工」製作,而且製作過程非常繁鎖,前一晚就得開始製作。先是將去皮的芭蕉蒸過,然後再將在來米以石磨(沒錯,現場是有石磨,而且還可以用)磨成米漿,米漿磨好後,加入椰奶調味混合。米漿與椰奶混合液取一些放在不銹鋼盤裡,蒸熟後,再將蒸熟的芭蕉依序放置於在來米與椰奶混合的「粿」上面,再淋上在來米與桃奶混合液,將芭蕉蓋滿,再將之蒸熟。待自然冷卻後,再切成薄片,即成照片中所見的模樣。

這個芭蕉糕非常好吃,粿的部份非常有彈性,而且不斷有椰奶與米的香氣擴散,中間的芭蕉除了有本身的香氣外,還帶有酸酸甜甜的味道,滋味很棒!

3 則留言 :

  1. 進今日jun更新很多篇呀。開心看你寫東西。呵呵。

    之前看到這篇就想亂冒出來留言的。

    之前也有金邊華僑(大概是金邊……)的阿姨送給我粽子吃。之前國內吃的粽子都是立體三角形的,里面是糯米,加棗子。現在各家按口味也會加肉餡呀,臘腸等等。

    阿姨給我的粽子居然是扁長方形的。我打開粽葉的時候,就聞到濃濃的香蕉味,沒想到里面加的是一段香蕉。

    粽子的形狀及加的餡料好讓我意外呀。第一次見到吃到呢呵呵。

    話說他們都很多香蕉做的食品呀。芭蕉糕切的好漂亮,可以看到圓圓的香蕉的橫截面,可愛。

    “灶腳”是什么意思?我去google沒有查到……
    “ㄟ”這個詞是閩南語的“的”的意思嗎?怎么念呢?

    回覆刪除
  2. 哇,沒想到妳居然留這麼長一篇留言哩。想留就留呀,不用不好意思啦!
    咦,妳在北京時吃的粽子也是三角形的,和台灣一樣形狀呢。不過餡就不太一樣了,包棗子耶,是紅棗還是黑棗?台灣好像沒看過包棗子的呢。倒是妳說的肉餡、臘腸我倒有看過,台灣包的花樣可多了,光是糯米的作法就不同,有水煮的、蒸的,研磨成米漿再做成粿再包的,內餡有包鴨蛋黃、豬五花肉、蘿蔔乾、蝦米、花生、滷蛋、魷魚、栗子、牡蠣乾、香菇、牛肉等。除了鹹的,還有甜的「鹼粽」,還有吃素的「素粽」,光是我家就有這麼多種變化呢。除此之外還有吃過湖南粽、廣東粽、江蘇粽、野薑花粽。還有台灣原住民卑南族的「阿拜」,不過阿拜不是端午節的吃的,只是卑南族平常的食物而已,剛好是用小米做的。如果,來個粽子調查,光是大江南北就不知道有多少種哩。

    天啊,廢話真多!想不到緬甸的粽子是長型的,可能跟湖南粽或江蘇粽的外型很像喔。只是不曉得外頭是用什麼葉子包的。裡面包香蕉之外,還有別的嗎?那不就是甜粽啦,有趣。不曉得吃起來是什麼味道和口感呢?這個分享出來一定很有意思啊。有機會請搖滾少女再多多敘述些囉!

    對啊,那個芭蕉糕的確切的很漂亮,就如同妳說的,可以看到芭蕉的橫切面呢。

    「灶腳」是「廚房」的閩南語,怎麼發音啊?我用同音的中文字來標明好了。音是發成「灶咖」啦。

    回覆刪除
  3. 忘了寫「ㄟ」(這是台灣的注音符號,等同妳用的羅馬拼音),是中文的「的」的意思!音怎麼唸?這個字就比較難了。找不到同音字可以用。這麼說好了,英文字母「A」的發音,以三聲來唸。就是閩南語「的」的近似發音了。

    回覆刪除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