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雲門舞集-花語

雲門舞集 花語
《花語》是雲門舞集最新作品,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有上萬片艷麗的花瓣,在燈光的配合下,呈現出色彩繽紛、變化萬千的景象。除了花瓣外,舞者身上衣服與花瓣的顏色亦相得亦彰,整個呈現很協調、舒服的色調,沒有過與不及的感覺。上半場的感覺,很有活力、朝氣,一如花瓣鮮紅欲滴,惹人憐愛,不禁想起「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話,但是,卻也呈現出美麗卻早早消逝的味道,縱使之前如何的鮮艷、吸引人,卻怎樣也掩不住花朵在盡情綻放時的生命的短暫。上半場同時也藉由舞者的肢體動作,呈現出有如男女之間的對話,一如情侶之間的甜蜜,以及快樂愉悅的氣氛。在中場休息之前,舞台上出現了鏡子,適時映射出從另一個角度看舞者的身影,以及滿地落花繽紛。同時也為下半場留下伏筆…

下半場開始,原本色彩斑爛的花瓣不見了,所感受到的是花瓣落盡,生命消逝的意味。整個呈現一種很沉穩、寧靜的感覺,果然有種是接續在水月之前的味道,也難怪會有《花語》是《水月》的「前傳」之稱。上、下半場呈現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上半場色彩艷麗,愉快輕盈的氛圍,下半場則是黑白、緩徐、沉靜之感。隨著舞者的動作,逐漸轉變欣賞觀感,從視覺的享受,變為心靈上的沉澱及思考。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也在這《花語》扮演重要部份,上半場使用的是我熟悉的輕快樂章,下半場則又回到深沉低吟的呢喃。當然舞蹈與音樂非常契合,配合的天衣無縫,很精彩。隨著音樂情緒的擺動,舞蹈動作所呈現出來的感覺也是高潮起伏。我很喜歡這次的作品,有關《花語》的種種,例如創作起源、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所用的篇章等,都可至專屬網站做更進一步的瞭解。

4 則留言 :

  1. 很無聊的問一下
    你看得水月和花語這兩場
    謝幕時觀眾有感動到起立鼓掌嗎

    台灣人是比較冷淡還是比較誠實
    冷淡 - 就是不容易被感動
    誠實 - 就是看不懂也不會刻意裝懂

    回覆刪除
  2. 這兩場演出,
    沒有人任何人起立鼓掌,
    都只有坐在位置上拍手而已。
    我想是看不懂,也要拍手吧,
    基於到兩廳院看表演的「基本禮貌」,
    但不見得所有人是刻意裝懂,
    當然這種人也有就是了。

    因為我看《水月》和《花語》兩場的感受完全不同,
    觀眾的反映也完全不一樣。
    看《水月》那場,
    有3個學校的中學生到場,
    那場我看得很不舒服,
    身邊全是學生,
    進場時、開演前,
    他們全是鬧烘烘的,
    開演後,有人因為看不懂而狂睡,
    我身邊的學生皆是如此,
    有人睡到翻身喘大氣,
    坐我正後方的學生,
    甚至睡到打呼,
    而且從頭睡到尾,
    只聽見該班導師不開叫醒學生的拍打聲。
    演出完謝幕時,
    他們對於謝幕的過程,
    演出舞者不斷出場,
    而得不停的拍手,
    他們覺得不耐,
    不斷的「厚」很多次,
    甚至到最後開始出現喧鬧聲了。

    而《花語》上下半場完全呈現不同的味道,
    很多人對上半場很有感覺,
    覺得色彩繽紛,
    反而對下半場看不太懂,
    而且對於下半場舞者盡乎全裸的演出,
    很不能適應,
    在演出完畢後,
    我聽不少人反映下半場看不太懂,
    而且對於舞者裸身演出有些不以為然,
    覺得下半場很沉悶。

    我自己是在觀看演出前,
    都習慣先上網看資料,
    瞭解要演出的舞碼,
    同時在現場也有買節目單,
    在演出前先行閱讀,
    才能比較容易理解雲門想要傳達的東西。
    但是,我並不會隨著他們一次次的謝幕,
    而不斷拍手。
    頂多是拍一個謝幕,
    其餘不是放下,
    就是笑著看台上,
    等待節目的結束,
    除非真的欣賞的很感動吧。

    怎麼?你會想問這樣的問題,
    是不是你去看這兩場演出時,
    發現了什麼奇怪的現象嗎?

    回覆刪除
  3. 只是看節目單上
    這場演出在國外總是能獲得觀眾起立鼓掌的回應
    也許是因為雲門把一種他們習以為常的音樂
    用東方的肢體動作來包裝
    給了他們全新的感受
    而對我們來說
    這樣的音樂素材選用也許需要更為專心

    回覆刪除
  4. 嗯,我瞭解你的意思。
    不過,對我而言,
    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我是很熟悉的。
    反而音樂對我沒問題,
    倒是雲門的舞,
    是我比較要專心欣賞,
    才能和音樂結合。

    回覆刪除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