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

感恩詩篇--青韵三十五週年音樂會

感恩詩篇--青韵三十五週年音樂會
演出者︰青韵合唱團
指揮:翁佳芬、戴怡音、張成璞
鋼琴:陳育志、張寶藝

曲目︰
傑洛(O. Gjeilo)/ 《前奏曲(Prelude)》
莫札特(W. A. Mozart)/ 《感恩頌歌(Te Deum laudamus)》
史特拉汶斯基(I. Stravinsky)/ 《詩篇交響曲(Symphony of Psalms)》
陳樹熙/ 《一種年輕的雀躍自遠方奔來》(委託創作)
任真慧/ 《故事》(委託創作)
魯特(J. Rutter)/ 《生日牧歌(Birthday Madrigals)》
金希文/ 《成長》
錢南章/ 《讚美歌唱》

主辦單位:青韵合唱團
協辦單位:台大合唱音樂欣賞社
承辦單位:AMA亞藝藝術 02-23694802

今晚和兩名志工朋友一塊到國家音樂廳,聽朋友所屬的青韵合唱團35週年的音樂會。這是我第2次聽青韵,還記得第一次聽完時有寫過心得,不過,心得早就消失不見。今晚的曲目都很好,我很喜歡,尤其托朋友買票,位置挑得很好,常去音樂廳欣賞音樂會的志工朋友頻頻點頭表示同意朋友位置選得好!真是謝謝他,因為這晚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聲音的效果非常清晰,該有層次的很分明;該是融合的,聽起來的聲音也很棒!只是在「史特拉汶斯基(I. Stravinsky)/ 《詩篇交響曲(Symphony of Psalms)》」這一曲我們都覺得怪怪的,因為這曲是合唱團與樂團一起合作,演唱過程中,如果樂團與合唱團是分別演出的話,則聲音傳送上不是問題。但是,有幾段是合唱團與樂團一同「發聲」時,明顯可以感受到,有時合唱團的聲音會被樂團的聲音掩蓋,導致我們無法聽清楚合唱團的聲音,也不曉得到底在這首曲子裡,到底合唱團或樂團才是主體?有關青韵的問題,比較明顯而且讓我們感到疑惑的就是這個曲子。而《故事》這曲我在聆聽時,不曉是是曲風的關係,所呈現的味道與感覺,讓我在欣賞的過程中,腦海浮現電影「霧中湖」的畫面,不曉得為什麼,就直覺覺得這曲子好像很適合在電影裡使用似的。另外,這次的節目表雖然製作簡單俐落,但很有質感,我很喜歡。

剩下的,就是欣賞聽眾的問題,上半場演奏開始,居然還有人在第一曲演唱完畢後進場,我們背後有人聽到睡著發出打呼的聲響。下半場開始時,則是我前面的老太太講話很大聲,還有三支手機沒有關機或轉靜音,真是讓我皺眉,其實心裡是很不爽的。不過,聽這場音樂會的前1小時,我才剛在牯嶺街吃完咖哩飯,結果進場聆聽,腦中缺血缺氧,搞得我一時頭昏,強打起精神硬是聽完上半場,中場休息趕緊出去買杯黑咖啡提神!
國家音樂廳大廳-綠牆裝置藝術 綠色交響詩
這是到國家音樂廳時,在大廳看到的綠牆裝置藝術-綠色交響詩,由Patrick Blanc創作,有關Patrick Blanc-綠色交響詩的創作理念等,請參考網頁內容介紹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