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大龍峒保安宮


今日下午志工舉辦保安宮建築史蹟導覽,我乃請假出席志工們辦的解說活動,順便瞭解保安宮的歷史與建築特色。下午共有50名志工與眷屬參加,該活動由博物館的志工主動安排辦理,負責安排與解說的志工亦為保安宮的志工,下午的解說分為3組,大致上是瞭解保安宮的歷史與建築,當然包含一些傳統寺廟建築的特色囉。

保安宮始建於1805年(清嘉慶10年),奉祀的是保生大帝或稱「大道公」、「吳真人」。由1842年福建泉州同安人欲渡海來臺時,在白礁慈濟宮向保生大帝求分火而來。所以實際上,保安宮的歷史是比文獻記錄還要早幾年的。而「保安宮」之名,乃取「保祐同安人」之意,因當時保安宮附近為同安人聚集之地,逐漸形成四十四崁聚落。此外在艋舺亦有同安人聚集,卻因1853年發生「頂下郊併」,使在艋舺的同安人分別遷到大龍峒與大稻埕,並意外促成大稻埕起興與繁榮。

保安宮主要分為「前殿」、「正殿」與「後殿」,整個建築呈「回字型」建造,有精美的交趾陶、剪黏可以欣賞,還有石雕、木雕等。保安宮前殿為11開間,1917-1919(大正8年-10年)第二次重修時,由陳應彬與郭塔「對場作」,兩邊分別對場競技,從雕刻上可見到兩邊完全不同的風格。最後,是由陳應彬贏得這次的對場競技,郭塔至此封箱。但由於郭塔不服,於是在廟體的雕刻可見到部份文字,乃郭塔事後刻上的。除此之外,亦對屋簷的樣式、瓦當等有概略的瞭解。此外,正殿迴廊的繪畫,乃是1973年(民國62年)由台南名師潘麗水所繪。原本都已被香煙燻黑,保安宮後來從澳洲請來專家,慢慢將覆於其上的煙清除,逐漸還其原本樣貌與顏色,重現世人眼前。1985年(民國74年)內政部將保安宮定為國定二級古蹟,2003年(民國92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只是當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阻撓而無法親自領獎,只能將獎牌寄到台灣,可是在獎牌上卻有濃濃的政治味。其實保安宮可以解說和欣賞的東西很多,2小時只是說了一小部份,可以再找時間親自再去保安宮,而且可以利用晚上去,感覺很不一樣,非常的金碧輝煌,很漂亮喔。再不就是再聽保安宮的志工解說,如果無法到現場,那就先上保安宮的官方網站瀏覽訊息,先有概略性的瞭解囉。

題外話,早上上班狂風爆雨,我是穿著短褲、涼鞋去上班,到公司後才換長褲,出門到捷運的路上居然雨傘被吹壞,心情很不爽。卻在下台北車站捷運後,在我身後3個上班族,頻頻討論「海角七號」,其中一名說他是一家四口頂著颱風天去看的。而且還說這是他看國片以來,看過最好看的一部電影,很歡樂的氣氛,完全擺脫國片以往沉悶又負面的氛圍,還頻頻推薦他另外兩個同事趕快去看。「海角七號」真不是蓋的!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