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3日 星期二

田野、器物與圖繪-陳奇祿先生原住民圖誌特展

1014_resize
日期:2007/5/18~2007/10/14
地點:101、102展室
許多以標本研究為對象的科學,如生物學,以及早期的人類學,都有一種「標本繪畫」的技藝傳統。特別是在攝影普及以前,標本繪畫是客觀描述、呈現標本,以補文字有時而窮所必要的手段。換言之,它就是一種基於學科必要所產生的技藝。但是就像攝影一樣,在不同的人手裡,「技藝」有時也是一種「藝術」。本展覽就是嘗試以此角度來呈現陳奇祿先生的「民族學標本繪畫」,如何透過其藝術能力的展現來支援或佐證其學術上的論述與觀點透過這些第一手的素材,來呈現陳奇祿先生作為一個學術人、文化人及藝術家的貢獻,並說明人類學理論、田野、標本收集與器物繪畫間的辯證關係。

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奇祿先生,1923年出生台南縣北門鄉,後因戰爭動亂,隨父母遷至汕頭、香港。爾後獨自在廈門、東京、上海等地求學,1948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返台。在李萬居先生創辦的台北《公論報》擔任編輯,並且兼任副刊《台灣風土》的編務,從此投入瞭解台灣的風土民情、人文風俗等,卻也改變他的一生。1949年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擔任助教,同年轉入新成立的考古系任教。1958年兼任台灣省立博物館陳列組主任,1960年升任教授,1965年出任考古人類學系主任,1972年兼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1975年擔任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1976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81年11月11日,行政院長孫運璿核定成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當時擔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秘書長的陳奇祿院士,受命出任文建會首任主任委員。1990年出任中華民國公共電視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公共電視台新建工程之籌建工作。1996年擔任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一屆董事長,建立國家對藝文活動公平、公開之補助機制,持續投入文化公共事務之推展,開拓國家文化建設更寬宏之領域。

陳奇祿院士是知名的人類學家,他以台灣歷史及原住民文化藝術研究贏得學術地位與尊榮;他是傑出的文化行政擘劃者,擔任首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草擬「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劃文化發展方案、策劃藝文展演活動、培育藝文及行政工作人才,奠定文化建設之深厚基礎。同時,他也是位自學的藝術家,以素描及書法見聞於藝界,縱情悠游於筆墨書畫之天地。他是見證台灣近代文化發展的重要關鍵性代表人物。

參考網址:
www.ntm.gov.tw/exh_specialview0.asp?id=71&imageid=1
www.twsgi.org.tw/newsinfo.php?news_id=156&level1_id=2&level2_id=8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