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7日 星期二

Movie-穀子.穀子

穀子.穀子
導演:馮志仁(現為高雄縣龍肚國小教師,參與過客家影像人才培育計畫、公視小導演大夢想工作坊製作團隊)
片長:11分鐘
類別:紀錄片
國別:臺灣
第二屆臺灣國際兒童電視影展人氣獎

上星期,才和在農委會農糧署上班的朋友,無意間聊天聊到之前他們辦理補助推廣稻米的這個活動。會選擇稻米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稻米的生長期6個月就可收成,就學生而言正好只要花一個學期的時間,開學插秧、等到要放暑假前就可以親眼見到自己的收穫了。

而高雄縣龍肚國小正是這個推廣計畫的參與學校之一,2005年的寒假,高雄縣龍肚國小的老師,馮志仁老師(同時也是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在學期末前發給高年級的小朋友一人一包穀子。並且告訴他們這是當年的寒假作業,回去要好好播種,讓穀子發芽育苗。同學們原本以為,只要照著老師說的去做,把穀子灑在土上,按時澆水,那麼穀子就會發芽成秧苗,應該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

想不到,磨鍊才正要準備開始。同學們沒想到還沒發芽的穀子,會吸引麻雀經常成群的跑來偷吃,要照顧穀子發芽還真不簡單。在寒假照顧秧苗、並且每天做觀察紀錄的同學們,才發現原來家中的阿公、阿媽,在育苗這方面的知識,懂得比學校的老師還多,而且在這方面給他們不少經驗上的指導。

開學過後,每個人育苗的成果都不同,有的人長得非常好,有的則是數量少很多,或是生長狀況並不這麼良好。不管怎樣,總是要準備插秧種田啊,在進行敬天地、祭神靈的儀式後,就開始了。一般插秧都是「倒退嚕」,只是小朋友們對於倒著走路插秧還是覺得很奇怪,所以還是有人是正著走來插秧的。好不容易,一塊幾分地總算把秧苗全插進土裡,雖然歪歪扭扭,總算是完成了。插秧過程中,小朋友不習慣踩在爛泥巴中,影片中看到很有趣的事情。

插完了秧苗,同學們每天都要來「巡田」,注意田裡的水夠不夠?有沒有害蟲?還把福壽螺抓起來,並且不使用除蟲劑。有雜草也直接用手連根拔起,而不使用除草劑;還要趕走許多要來吃稻子的鳥類,忙碌的很!除此之外,每天還按時紀錄稻子的生長過程,例如高度、生長變化等。等到稻子開花後開始爆漿、結穗,他們又開始擔心天候,並且希望在收割前都不要下雨,否則結實纍纍的稻穗,要是發黴或是發芽,那不就前功盡棄了?所以為此還製作許多「晴天娃娃」,祈求上蒼在結穗到收割這段時間都是好天氣。

要收割當天,一部份的稻穗,讓他們自己試著用鐮刀慢慢割下來。剩下的部份,再由機器操作完成。後面的步驟就是曬穀物,將米糠打掉,成為白米,並且一包包的包裝儲存起來。之後再慢慢消化。

這部紀錄片,雖然只有短短11分鐘。但是導演馮志老師卻將重點與細節拍的非常清楚,使人們可以在這個短的時間瞭解到整個稻米的生產過程。也讓同學們體會到,種稻子是真的很辛苦的事情,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必須掌握在手中。不論是育苗、插秧或是生長過程,都有許多的外力因素會來干擾,像是麻雀、福壽螺會來偷吃。在不使用農藥的情形之下,要注意的事情真的很多。另外,也讓他們深刻體會,種稻真的是靠天吃飯的行業。相信這群同學們,能深刻體會到「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的道理。以及當自己全心全意投入這個過程的同學,深深可以感受到那種難以形容的成就感。因為每一顆米粒都是他們慢慢的除蟲、除草,按時「巡田水」時所產生出來的。他們比一般人更能體會「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意思,至少,已經讓他們瞭解,稻米從無到有的這個過程中,到底有哪些事情是必須且要注意的。而且,也讓他們在稻子的生長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只要是投入感情種植的稻米,不管是一般的白飯還是爆米香、麻薯,從這群學生們的表情,就可以感受到那米粒的美味。

說到「巡田」,以前小時候,總是記得阿公和阿媽總是一大早大約4、5點左右就要去「巡田水」,注意稻子生長情況是否有異常?是否該要注意哪些事情?後來阿公與阿媽過世之後,我們家那僅存的田地,目前還是讓別人租去種。只是,這樣還能有多久收入?稻米的收入是很難養活自已的。隨著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改變,以及台灣加入WTO,許多來自不同國家來的便宜稻米,直接打擊臺灣生產的稻米。投入農業生產的人也實在不多,大多都是看到老人家,卻很少看到年輕人回鄉投入農業。像我們有自己的田地,光是租給別人。人家種完二期稻作時,一年也才拿回新臺幣8,000元。光是要靠這點錢來養活自己,都覺得不可能啊。還沒看過這支影片嗎?按這

p.s.寫到想睡覺,思緒錯亂!有空再來增減好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