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飄洋過海的禮物

小妹到星馬一帶工作半個月,總算在剛剛烏雲密佈、雷雨交加的天氣之下平安返家。這次她除了工作之外,還利用在新加坡工作之餘,與單單、狗狗碰面,想不到單單姊還準備了一袋禮物,雖然已經傳了簡訊感謝,還是很感謝啦。
P1000919
林志源肉乾
P1000918
美珍香肉乾
同樣是自新加坡出產的「林志源」與「美珍香」肉乾,不過,林志源只在新加坡才能吃到,而「美珍香」在台灣可說是四處可見,雖然有吃過「美珍香」,但是,還是會想嚐嚐,新加坡本地的味道究竟有沒有不同?上次同樣是拜單姊之賜,寄來「林志源」肉乾,這次我有一個任務,就是將新加坡兩大肉乾鋪的肉乾品嚐後,要來寫一篇比較文,之後應該還會有肉乾比較的照片。可能有的人看到這外包裝就要流口水了,(我自己都不斷在分泌唾液了)嘿!不好意思囉,來看這篇的人,看得到、吃不到啦。XDDD

P1000920
還有這個百勝廚的「海南雞飯」與「肉骨茶」調理包,待之後我找的時間下廚之後,也會拍成品照並撰文分享品嚐心得。百勝廚在台灣也有展店,吃過一次,印象不深刻,同樣也懷疑食物進到台灣之後,有被「改良」過,深怕不夠道地哩。這次自己要來DIY囉!

飄洋過海的禮物

小妹到星馬一帶工作半個月,總算在剛剛烏雲密佈、雷雨交加的天氣之下平安返家。這次她除了工作之外,還利用在新加坡工作之餘,與單單、狗狗碰面,想不到單單姊還準備了一袋禮物,雖然已經傳了簡訊感謝,還是很感謝啦。
P1000919
林志源肉乾
P1000918
美珍香肉乾
同樣是自新加坡出產的「林志源」與「美珍香」肉乾,不過,林志源只在新加坡才能吃到,而「美珍香」在台灣可說是四處可見,雖然有吃過「美珍香」,但是,還是會想嚐嚐,新加坡本地的味道究竟有沒有不同?上次同樣是拜單姊之賜,寄來「林志源」肉乾,這次我有一個任務,就是將新加坡兩大肉乾鋪的肉乾品嚐後,要來寫一篇比較文,之後應該還會有肉乾比較的照片。可能有的人看到這外包裝就要流口水了,(我自己都不斷在分泌唾液了)嘿!不好意思囉,來看這篇的人,看得到、吃不到啦。XDDD

P1000920
還有這個百勝廚的「海南雞飯」與「肉骨茶」調理包,待之後我找的時間下廚之後,也會拍成品照並撰文分享品嚐心得。百勝廚在台灣也有展店,吃過一次,印象不深刻,同樣也懷疑食物進到台灣之後,有被「改良」過,深怕不夠道地哩。這次自己要來DIY囉!

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風雨欲來的天空

P1000917
最近下午總會下起一場傾盆大雨,下午3點剛過,館前路上方的天空已經黑了一大片,天色整個都灰暗下來,不時伴著轟隆轟隆作響的雷聲,可見那厚到幾乎透不過光的積雨雲裡,不曉得電流的對流作用有多麼的旺盛!從來沒有感覺這麼近的感到要降雨前的積雨雲,又黑灰,彷彿像抹上一層灰的棉花,有的像超級大蕈傘,剎是有趣呢!此外由於很暗,所以整張照片很有類似黑白照片的味道,拍完之後,我還滿喜歡的。

2008年6月28日 星期六

風雨欲來的天空

P1000917
最近下午總會下起一場傾盆大雨,下午3點剛過,館前路上方的天空已經黑了一大片,天色整個都灰暗下來,不時伴著轟隆轟隆作響的雷聲,可見那厚到幾乎透不過光的積雨雲裡,不曉得電流的對流作用有多麼的旺盛!從來沒有感覺這麼近的感到要降雨前的積雨雲,又黑灰,彷彿像抹上一層灰的棉花,有的像超級大蕈傘,剎是有趣呢!此外由於很暗,所以整張照片很有類似黑白照片的味道,拍完之後,我還滿喜歡的。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菁英系列三-胡乃元VS. 國臺交

胡乃元

晚間和同學一塊到國家音樂廳聆聽胡乃元與國臺交的演奏,真的是一場很棒的音樂會。這晚演奏五個曲目:

舒伯特:給小提琴與管弦樂團的音樂會小品,作品345
莫札特: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作品550
史博:a小調第八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47
莫札特:六首德國舞曲,作品571
小約翰‧史特勞斯:維也納氣質,作品354

其中「莫札特: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作品550」是非常耳熟能詳的篇章,經常在一些電影或戲劇裡經常被引用。而「史博:a小調第八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47」,則是以小提琴為主調,那小提琴的演奏,猶如人在對話般,有喜怒哀樂,有抑揚頓錯,感覺像在看一齣戲般。「莫札特:六首德國舞曲,作品571」則是很跳躍、輕快,氣氛感到很愉快,就算不跳舞,光是用聽的,也是感覺很過癮,就像節目單上提到的,是很「聆聽系」的舞曲。「小約翰‧史特勞斯:維也納氣質,作品354」這首曲子,音樂本身很華麗,讓我聆聽腦海裡非常有「畫面」和「感覺」,腦海裡出現在皇宮盛裝打扮的貴族們,穿著非常華麗的禮服或舞衣,在場中央跳舞。這曲子上一直讓我有種想跳「華爾滋」的感覺。根據節目單上的介紹,這曲子原本就是小約翰.史特勞斯特別製作的,了慶祝當時奧匈帝國盛大的婚禮,皇帝約瑟夫的長女-路易絲瑪麗亞公主與巴伐利亞的雷奧波德王子結婚,而小約翰即在婚禮上(1873年4月22日)上場指揮這個最新作品,也是這首曲子首次在婚禮上演奏。

雖然不像同學對古典音樂如此專精,不過事前閱覽過曲目單的介紹,以及自己專注聆聽,偶爾與同學以極小的聲音討論,感覺還是頗有收穫的,重點是享受了非常美好的夜晚。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菁英系列三-胡乃元VS. 國臺交

胡乃元

晚間和同學一塊到國家音樂廳聆聽胡乃元與國臺交的演奏,真的是一場很棒的音樂會。這晚演奏五個曲目:

舒伯特:給小提琴與管弦樂團的音樂會小品,作品345
莫札特: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作品550
史博:a小調第八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47
莫札特:六首德國舞曲,作品571
小約翰‧史特勞斯:維也納氣質,作品354

其中「莫札特: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作品550」是非常耳熟能詳的篇章,經常在一些電影或戲劇裡經常被引用。而「史博:a小調第八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47」,則是以小提琴為主調,那小提琴的演奏,猶如人在對話般,有喜怒哀樂,有抑揚頓錯,感覺像在看一齣戲般。「莫札特:六首德國舞曲,作品571」則是很跳躍、輕快,氣氛感到很愉快,就算不跳舞,光是用聽的,也是感覺很過癮,就像節目單上提到的,是很「聆聽系」的舞曲。「小約翰‧史特勞斯:維也納氣質,作品354」這首曲子,音樂本身很華麗,讓我聆聽腦海裡非常有「畫面」和「感覺」,腦海裡出現在皇宮盛裝打扮的貴族們,穿著非常華麗的禮服或舞衣,在場中央跳舞。這曲子上一直讓我有種想跳「華爾滋」的感覺。根據節目單上的介紹,這曲子原本就是小約翰.史特勞斯特別製作的,了慶祝當時奧匈帝國盛大的婚禮,皇帝約瑟夫的長女-路易絲瑪麗亞公主與巴伐利亞的雷奧波德王子結婚,而小約翰即在婚禮上(1873年4月22日)上場指揮這個最新作品,也是這首曲子首次在婚禮上演奏。

雖然不像同學對古典音樂如此專精,不過事前閱覽過曲目單的介紹,以及自己專注聆聽,偶爾與同學以極小的聲音討論,感覺還是頗有收穫的,重點是享受了非常美好的夜晚。

以斯文豪為名─19世紀臺灣紀行特展

以斯文豪為名─19世紀臺灣紀行特展
台博館於去年12月舉辦「以斯文豪為名-19世紀臺灣紀行特展」,轉眼間這個展覽已邁入倒數計時;去年辦這個展的目的,乃是為了紀念斯文豪自1856年來台灣到去年滿150週年。常接觸生態或學生物相關的人,尤其野外觀察時,所遇到的一些物種,在進行比對與確認時,常看到一些物種的名稱有「斯文豪」或「史溫侯」這三個字;在歷史人文方面,則是會看到「郇和」這兩個字,指的都是同一人,Swinhoe。以前,我看到這三個字時,心裡覺得這人好厲害,台灣有很多的哺乳類與鳥類,甚至是一些爬蟲類,都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只是那時根本不清楚他什麼原因來到台灣,再來是他到底發現了多少物種?好在,台博館去年12月初辦了這個展覽,雖然我知道斯文豪對台灣的物種發現、比對與命名上有非常大的貢獻,但是,這個展覽是從人文史的角度,讓眾人們瞭解斯文豪,再從他的個性去延伸,並且展出台博館收藏的珍貴標本,完整呈現斯文豪150年前在台灣發現並命名的物種,同時達到向民眾傳達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的觀念。

實際上,斯文豪會來到台灣,就歷史的角度來說是要從大航海時代談起。當時的英國,繼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之後,成為19世紀的海上霸權,當時在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將國力藉由海上向世界各地擴張,擁有不少殖民地,而斯文豪當時即在英國其中之一的殖民地-印度的加爾各答出生。當時出生於印度的他,即表現出對物種發現的喜好,尤其是鳥類與哺乳類。而在印度出生的他,對東方文化有所瞭解。之後,先是考取倫敦的國王學院,後來決定到倫敦大學。只是,最後他考取了外交領事的職務,在香港接受外交領事人員訓練並學習華語。之後,因為他會說華語,得以在中國與台灣之間以翻譯的專長,從事外交領事的工作。在他出任副領事之前,即研究、收藏不少鳥類與哺乳類的標本,在他就職前,即將這些珍貴標本捐給英國當時博物館收藏。

事實上,他在1856年正式來台灣之前,曾經來台灣一趟。不過,正式來台灣是1856年的事,當時他是來台灣擔任副英國駐台的副領事。而他在處理英國與台灣之間的外交事宜之外,事實上他大多數都將時間放在研究台灣低海拔區域的生物。當時他研究台灣低海拔生物的範圍,也隨著他領事館的搬遷而有所拓展,原本一開始的領事館是在台南,後來他將領事館遷到淡水,後來又因為淡水濕氣重,冬天氣溫較低,所以又遷往打狗。雖然,領事館一直搬來搬去,但是,行動不便再加上對台灣有些水土不服,大多數的時間他是待在船上的。

雖然他一直到1866年才離開台灣,事實上他真正待在台灣的時間,前後加起來也不過才4年,中間有去廈門等地的領事外交職務工作,甚至還因為身體健康情形不佳,中間曾返回倫敦休養一年才又回到台灣。他在台灣的期間主要是以台灣的鳥類與哺乳類為研究重點,台灣的哺乳類與鳥類絕大多數都是他發現與命名的,除了鳥類、哺乳類外,還有一些魚類、昆蟲、軟體動物、植物與爬蟲類、兩生類等,甚至還發表過當時台灣植物的植物名錄。

一開始,他所採集的物種,他都製作成標本後,請人送回英國,由他在英國的朋友古德幫他為物種命名,而他的朋友有時為了紀念他發現新物種,會以斯文豪的姓氏來名命。慢慢的,當斯文豪發現的物種愈來愈多,他對命名的技巧也愈來愈純熟後,他也開始試著自己為新物種命名。

在這個展覽場裡,展場入口處即先呈現當時他在台灣第一次發現的哺乳類新物種-台灣水鹿、梅花鹿等,除此之外,也呈現許多鳥類標本,將當時斯文豪發現命名的物種,完整的呈現。像是台灣雲豹、石虎、台灣黑熊、藍腹鷴、臺灣紫嘯鶇、臺灣藍鵲或近年很熱門的黑面琵鷺等。展場這些標本,即是150年前斯文豪來台灣時所見的物種,目前絕大多數的生物,我們仍可見到。但是,某些物種,可能已經數量非常稀少,甚至不容易見到。例如,臺灣雲豹。有趣的是,當時斯文豪在幫藍腹鷴命名後,帶了不少活體的藍腹鷴回英國飼養、繁衍;在後來台灣數量稀少,急需保育的同時,1969年英國送了15對的藍腹鷴活體送回台灣,才得以保育繁衍至今。

斯文豪雖然是一名英國外交領事,但是,卻因為本身對鳥類與哺乳類的喜愛,從業餘的研究逐漸讓他成為英國博物學方面的專家,尤其是在對台灣物種的採集、發現與命名更是貢獻很多。展場中即整理出當時他採集、命名的物種,有的是以他的姓氏為命名(別人為了紀念他發現新物種而以他的姓氏命名)、有的是由他採集的、有的則是他鑑定為新物種之後,由他親自命名的,甚至他在過世前的兩星期,在病榻上還鑑定最後一個鳥類-黃胸藪眉為新種。從這個展覽,可以概略的瞭解斯文豪的一生及其與台灣物種們之間的關係,還有他對台灣的重要性。此外,也是想藉由這個展覽,向民眾傳達這些物種,即是斯文豪在150年前所見的,150年後,我們仍很幸運的,還得以見到這些美麗物種的活體,那麼,我們之後的後代呢?再過150年之後,是否仍能像斯文豪一樣,再看到這些物種在台灣出現,黑面琵鷺仍否在七股濕地現蹤。藉由這個展覽,向民眾傳達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保育的觀念,並且重視關懷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及與我們共同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物種們。

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以斯文豪為名─19世紀臺灣紀行特展

以斯文豪為名─19世紀臺灣紀行特展
台博館於去年12月舉辦「以斯文豪為名-19世紀臺灣紀行特展」,轉眼間這個展覽已邁入倒數計時;去年辦這個展的目的,乃是為了紀念斯文豪自1856年來台灣到去年滿150週年。常接觸生態或學生物相關的人,尤其野外觀察時,所遇到的一些物種,在進行比對與確認時,常看到一些物種的名稱有「斯文豪」或「史溫侯」這三個字;在歷史人文方面,則是會看到「郇和」這兩個字,指的都是同一人,Swinhoe。以前,我看到這三個字時,心裡覺得這人好厲害,台灣有很多的哺乳類與鳥類,甚至是一些爬蟲類,都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只是那時根本不清楚他什麼原因來到台灣,再來是他到底發現了多少物種?好在,台博館去年12月初辦了這個展覽,雖然我知道斯文豪對台灣的物種發現、比對與命名上有非常大的貢獻,但是,這個展覽是從人文史的角度,讓眾人們瞭解斯文豪,再從他的個性去延伸,並且展出台博館收藏的珍貴標本,完整呈現斯文豪150年前在台灣發現並命名的物種,同時達到向民眾傳達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的觀念。

實際上,斯文豪會來到台灣,就歷史的角度來說是要從大航海時代談起。當時的英國,繼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之後,成為19世紀的海上霸權,當時在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將國力藉由海上向世界各地擴張,擁有不少殖民地,而斯文豪當時即在英國其中之一的殖民地-印度的加爾各答出生。當時出生於印度的他,即表現出對物種發現的喜好,尤其是鳥類與哺乳類。而在印度出生的他,對東方文化有所瞭解。之後,先是考取倫敦的國王學院,後來決定到倫敦大學。只是,最後他考取了外交領事的職務,在香港接受外交領事人員訓練並學習華語。之後,因為他會說華語,得以在中國與台灣之間以翻譯的專長,從事外交領事的工作。在他出任副領事之前,即研究、收藏不少鳥類與哺乳類的標本,在他就職前,即將這些珍貴標本捐給英國當時博物館收藏。

事實上,他在1856年正式來台灣之前,曾經來台灣一趟。不過,正式來台灣是1856年的事,當時他是來台灣擔任副英國駐台的副領事。而他在處理英國與台灣之間的外交事宜之外,事實上他大多數都將時間放在研究台灣低海拔區域的生物。當時他研究台灣低海拔生物的範圍,也隨著他領事館的搬遷而有所拓展,原本一開始的領事館是在台南,後來他將領事館遷到淡水,後來又因為淡水濕氣重,冬天氣溫較低,所以又遷往打狗。雖然,領事館一直搬來搬去,但是,行動不便再加上對台灣有些水土不服,大多數的時間他是待在船上的。

雖然他一直到1866年才離開台灣,事實上他真正待在台灣的時間,前後加起來也不過才4年,中間有去廈門等地的領事外交職務工作,甚至還因為身體健康情形不佳,中間曾返回倫敦休養一年才又回到台灣。他在台灣的期間主要是以台灣的鳥類與哺乳類為研究重點,台灣的哺乳類與鳥類絕大多數都是他發現與命名的,除了鳥類、哺乳類外,還有一些魚類、昆蟲、軟體動物、植物與爬蟲類、兩生類等,甚至還發表過當時台灣植物的植物名錄。

一開始,他所採集的物種,他都製作成標本後,請人送回英國,由他在英國的朋友古德幫他為物種命名,而他的朋友有時為了紀念他發現新物種,會以斯文豪的姓氏來名命。慢慢的,當斯文豪發現的物種愈來愈多,他對命名的技巧也愈來愈純熟後,他也開始試著自己為新物種命名。

在這個展覽場裡,展場入口處即先呈現當時他在台灣第一次發現的哺乳類新物種-台灣水鹿、梅花鹿等,除此之外,也呈現許多鳥類標本,將當時斯文豪發現命名的物種,完整的呈現。像是台灣雲豹、石虎、台灣黑熊、藍腹鷴、臺灣紫嘯鶇、臺灣藍鵲或近年很熱門的黑面琵鷺等。展場這些標本,即是150年前斯文豪來台灣時所見的物種,目前絕大多數的生物,我們仍可見到。但是,某些物種,可能已經數量非常稀少,甚至不容易見到。例如,臺灣雲豹。有趣的是,當時斯文豪在幫藍腹鷴命名後,帶了不少活體的藍腹鷴回英國飼養、繁衍;在後來台灣數量稀少,急需保育的同時,1969年英國送了15對的藍腹鷴活體送回台灣,才得以保育繁衍至今。

斯文豪雖然是一名英國外交領事,但是,卻因為本身對鳥類與哺乳類的喜愛,從業餘的研究逐漸讓他成為英國博物學方面的專家,尤其是在對台灣物種的採集、發現與命名更是貢獻很多。展場中即整理出當時他採集、命名的物種,有的是以他的姓氏為命名(別人為了紀念他發現新物種而以他的姓氏命名)、有的是由他採集的、有的則是他鑑定為新物種之後,由他親自命名的,甚至他在過世前的兩星期,在病榻上還鑑定最後一個鳥類-黃胸藪眉為新種。從這個展覽,可以概略的瞭解斯文豪的一生及其與台灣物種們之間的關係,還有他對台灣的重要性。此外,也是想藉由這個展覽,向民眾傳達這些物種,即是斯文豪在150年前所見的,150年後,我們仍很幸運的,還得以見到這些美麗物種的活體,那麼,我們之後的後代呢?再過150年之後,是否仍能像斯文豪一樣,再看到這些物種在台灣出現,黑面琵鷺仍否在七股濕地現蹤。藉由這個展覽,向民眾傳達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保育的觀念,並且重視關懷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及與我們共同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物種們。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印象畢沙羅:英國牛津大學美術館珍藏展

暑假檔期總是各家博物館推出大展搶人的時刻,正當世人將目光集中位於南海路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來自法國奧塞美術館的76件作品(含畫作、攝影作品等),其中大家的目光焦點,無疑是在此次有關來台16幅米勒的作品,而16件作品當中,更是難得因奧塞美術館米勒廳進行整修,使得從未同時放洋借展的「拾穗」與「晚禱」得以破天荒同時來台展出。相信不少人是為了觀看這兩幅畫作,使得國立歷史博物館猶如鎂光燈焦點,吸引源源不絕的民眾前往。

話說,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是以巴比松畫派、印像派時期的畫家為主,但是除了國立歷史博物館外,其實位於外雙溪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圖書文獻大樓,也在5月31日起展出此次難得從英國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借展許多畫作,絕大部份是以卡密爾.畢沙羅與其3位兒子(路西安、菲力克斯、路德維奇-魯道夫)與1位孫女(奧蘿維妲)的畫作為主的展覽。而這個以卡密爾.畢沙羅為主的畫展,主要是在介紹卡密爾.畢沙羅與巴比松畫派、印象派的關係,除了畢沙羅外,也有展出與畢沙羅同期或是稍晚的其他畫家作品,當然也有幾幅米勒的畫作在此次展出。而我們所熟悉的印象派畫家,例如塞尚、竇加、莫內、梵谷與馬諦斯這些人,莫內與竇加是當時可與卡密爾.畢沙羅相提並論外,其他塞尚、梵谷與馬諦斯不僅受到畢沙羅的引領與指導,他們的畫作風格更是深深受到卡密爾.畢沙羅的影響,而卡密爾.畢沙羅也不忘提攜後進。卡密爾.畢沙羅不僅是印象派的第一人,也是最忠實者;印象派畫展當時共舉辦8次,卡密爾.畢沙羅是唯一一位完全絲毫沒有缺席,參展資歷最完整的一位。

此次英國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會與故宮博物院談成借展事宜,也是因為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要進行大規模的整修與改建,除了一棟已是古蹟建築不拆除,僅進行整修外,其餘老舊、空間不足的建築,將進行拆除,重新設計、規劃、興建,待完工後將呈現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嶄新的面貌。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英國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才會精銳盡出的將館藏精華出借國立故宮博物院,辦理印象畢沙羅特展。而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幾乎是以畢沙羅家族的畫作收藏為大宗,此次能出借來台展出,真是實屬難得!而這次所展出的展覽內容以畢沙羅的油畫、素媌、版畫與書信為主。台灣民眾何其有幸,能在今年暑假同時欣賞到兩檔巴比松畫派與印象派大師們的畫作,可以從兩個展覽不同角度來欣賞、瞭解這兩個畫派彼此之間的關係與演進,真是太幸福了。

卡密爾.畢沙羅40年的繪畫生涯中,其作畫風格經歷3次轉變,此次這個展覽以「風景‧畢沙羅」、「農情‧畢沙羅」、「家族‧畢沙羅」這3個主題來呈現印象派的演進過程及卡密爾.畢沙羅作畫風格的演變過程。
厄哈格尼,我窗外的景緻
在展覽的整個內容與過程中,一開始先從畢沙羅與巴比松畫派的關係開始說起,說明畢沙羅一開始受到巴比松畫派畫家的影響,例如柯洛、杜比尼與米勒,尤其是柯洛在表現田園風景不論是景色或色調都帶給畢沙羅很深刻的印象,庫爾貝的自然主義對畢沙羅也造成很大的影響。米歇爾則是最早在室外作畫的風景畫畫家之一,同時被米勤、胡梭等其他風景畫家所推崇,被視為銜接浪漫主義與巴比松畫派的畫家。當我在展場見到喬治.米歇爾的作品「有漁夫的河口風景」時,被他整個寬擴的構圖所感覺,整個感覺很寫實,就像那天到故宮欣賞展場時,一如台北的天氣,有一大片烏雲在天空,卻又與另一邊明亮的天際產生非常明顯的對比,且整個構圖由淺至深、由遠到近,由高到低,產生非常好的層次效果,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另外,杜比尼在「巴.穆東的傍晚」這幅作品裡,將天空中的白雲、河水相映波光粼粼,猶如河面倒影的那種味道和手法,非常精準的呈現出來,與現在攝影的角度和手法是幾乎一模一樣的,繪畫能畫到這種地步,實在令我感覺折服。

接著第二部份介紹到印象派時期的畢沙羅,所謂「印象派」主張將畫架直接搬到室外,直接感受自然及光線瞬息萬變的變化,從生活中尋找繪畫的題材,並且以明亮的繪畫風格來做畫,忠實呈現他們對當下所見的事物以繪畫的方式記錄他們的感覺。以短小快速的筆觸和明亮的細碎色彩的斑點呈閱光線和空氣變化的瞬間效果,則稱為「印象主義」。而「印象派」名稱的由來,1874年「無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學會成立,攝影家納達爾將他的舊工作室借給他們展出一個月。當時記暑路易.華勒從莫內的「印象.日出」這個作品,引申印象派這名稱來嘲弄這個展覽,從此這個展覽便以「印象主義者」呈現給當時的藝術界。畢沙羅就在這一次的印象派畫展中展出五幅作品,此後八次的印象派畫展他從來沒有缺席過。在這個部份,我非常喜歡卡密爾「有乾草堆的黃昏」的這幅蝕刻版畫作品,僅以簡單的黑、灰兩色,就有辦法呈現出整個立體感與光影變化的瞬間,顯得非常栩栩如生,讓我很感動。

第三部份介紹畢沙羅與新印象派,在此接段的印象派畫家們,發現不能僅注重「光線」變化的問題,而忽略主題本身的「物質」的感覺。畢沙羅則開始尋找創新的繪圖方法,最後以「點描法」來創作,以光線與比色的理論為基礎,將單純的色頸以小點塊的方式相鄰、並列在畫布上,中間色是參觀者要在距離畫作一定時,在眼中產生自然混合而成的顏色。以致於在觀看「新印象派」這一系列的作品時,都得站距離畫作有一定的距離,才能感受出整個畫作完整呈現的感覺。讓我最深刻的作品就是卡密爾的「厄哈格尼,我窗外的景緻」(上圖),這是卡密爾自飯店窗戶向外觀看時的景色。只是後來這個「點描法」讓卡密爾的創作產生僵化,題材也受到佝限,所有後來又回歸到以光線變化為主的印象派,只是他放棄了油畫,選擇以水彩畫的方式來現更自由的風格作品。

第四部份介紹畢沙羅轉而繪畫城市景觀,由於晚年卡密爾.畢沙羅深受眼疾之苦,已無法向以往繪畫鄉村田園,轉而以城市景色為主題。在這個接段,他用更豐富多元,筆法更細膩,光影的感覺更生動活潑,且構圖也更完整。而在這個時期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雨天的杜樂麗花園」,那整個感覺,就好像真的在看正在下雨的杜樂麗花園,天空陰陰的,空氣中布滿雨絲與水氣,整個霧霧的,景色也有如霧裡看花一般的感受,不禁讓我和台灣夏天的多雨氣候聯想在一起。
召回羊群
第五部份介紹畢沙羅與鄉村景致,晚期的卡密爾.畢沙羅由於曾受到米勒、庫爾貝等人的影響,尤其米勒還是開啟他農村生活繪畫的導師,他開始畫起農民的題材。只是不同於米勒本身就是來自農村的背景,對於貧困辛勞的農民有非常深刻的瞭解與體認,所以能將農民的現實生活非常生動、細膩的寫實呈現。反觀出身中產階級的卡密爾.畢沙羅因為不具有在農村生活的實際背景,他所畫的農民則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呈現。上圖是米勒的作品「召回羊群」,傍晚的天色,兩個人牧羊人的剪影,呈現出一種很寧靜的感覺,畫中兩個主角則被突顯,顯示米勒以畫作表達對農民的關懷。
冬
第六部份介紹畢沙羅家族,除了卡密爾.畢沙羅以外的藝術家們。在卡密爾的8個子女中,有5個成為藝術家,而且還有一個孫女也深受影響。在這部份,主要是以卡密爾.畢沙羅的自畫像,與家人們的攝影作品,甚至是他與他兒子路西安在不同時期為茱莉.畢沙羅所畫的像。當然也有為數不少路西安、菲力克斯與路德維奇.魯道夫在版畫與油畫的作品。與卡密爾.畢沙羅最親近的是路西安,其創作風格也與卡密爾最接近。但是卡密爾最疼愛的是菲力克斯,因為他的創作力最驚人,卻在23歲因肺結核而死亡,讓晚年的卡密爾打擊甚大。至於孫女奧蘿維妲則是路西安的女兒,一開始她與路西安學習印象派畫法,後來改以一些具有特殊文化意涵的題材來創作。後來又改為創作當代主題,上圖即為她1940年創作的當代風格的作品,很有現在作品手法的味道。

卡密爾.畢沙羅提供給他的兒女們一個藝術養成的環境,卻不限制他們,讓他們自由發展,直到現在他的後代仍在藝術界活動,不僅是遺傳,同時也是後天環境養成的結果。

看這個展覽很舒服,沒有過多的人,展場很安靜,每個人靜靜欣賞各自喜愛的作品,有的用語音導覽設備聆聽,有的則是以手機聆聽蔣勳老師的說明,或像我一樣拿著一本導覽手冊靜靜的欣賞一個下午,整個感覺非常的好。

印象畢沙羅:英國牛津大學美術館珍藏展

暑假檔期總是各家博物館推出大展搶人的時刻,正當世人將目光集中位於南海路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來自法國奧塞美術館的76件作品(含畫作、攝影作品等),其中大家的目光焦點,無疑是在此次有關來台16幅米勒的作品,而16件作品當中,更是難得因奧塞美術館米勒廳進行整修,使得從未同時放洋借展的「拾穗」與「晚禱」得以破天荒同時來台展出。相信不少人是為了觀看這兩幅畫作,使得國立歷史博物館猶如鎂光燈焦點,吸引源源不絕的民眾前往。

話說,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是以巴比松畫派、印像派時期的畫家為主,但是除了國立歷史博物館外,其實位於外雙溪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圖書文獻大樓,也在5月31日起展出此次難得從英國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借展許多畫作,絕大部份是以卡密爾.畢沙羅與其3位兒子(路西安、菲力克斯、路德維奇-魯道夫)與1位孫女(奧蘿維妲)的畫作為主的展覽。而這個以卡密爾.畢沙羅為主的畫展,主要是在介紹卡密爾.畢沙羅與巴比松畫派、印象派的關係,除了畢沙羅外,也有展出與畢沙羅同期或是稍晚的其他畫家作品,當然也有幾幅米勒的畫作在此次展出。而我們所熟悉的印象派畫家,例如塞尚、竇加、莫內、梵谷與馬諦斯這些人,莫內與竇加是當時可與卡密爾.畢沙羅相提並論外,其他塞尚、梵谷與馬諦斯不僅受到畢沙羅的引領與指導,他們的畫作風格更是深深受到卡密爾.畢沙羅的影響,而卡密爾.畢沙羅也不忘提攜後進。卡密爾.畢沙羅不僅是印象派的第一人,也是最忠實者;印象派畫展當時共舉辦8次,卡密爾.畢沙羅是唯一一位完全絲毫沒有缺席,參展資歷最完整的一位。

此次英國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會與故宮博物院談成借展事宜,也是因為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要進行大規模的整修與改建,除了一棟已是古蹟建築不拆除,僅進行整修外,其餘老舊、空間不足的建築,將進行拆除,重新設計、規劃、興建,待完工後將呈現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嶄新的面貌。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英國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才會精銳盡出的將館藏精華出借國立故宮博物院,辦理印象畢沙羅特展。而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幾乎是以畢沙羅家族的畫作收藏為大宗,此次能出借來台展出,真是實屬難得!而這次所展出的展覽內容以畢沙羅的油畫、素媌、版畫與書信為主。台灣民眾何其有幸,能在今年暑假同時欣賞到兩檔巴比松畫派與印象派大師們的畫作,可以從兩個展覽不同角度來欣賞、瞭解這兩個畫派彼此之間的關係與演進,真是太幸福了。

卡密爾.畢沙羅40年的繪畫生涯中,其作畫風格經歷3次轉變,此次這個展覽以「風景‧畢沙羅」、「農情‧畢沙羅」、「家族‧畢沙羅」這3個主題來呈現印象派的演進過程及卡密爾.畢沙羅作畫風格的演變過程。
厄哈格尼,我窗外的景緻
在展覽的整個內容與過程中,一開始先從畢沙羅與巴比松畫派的關係開始說起,說明畢沙羅一開始受到巴比松畫派畫家的影響,例如柯洛、杜比尼與米勒,尤其是柯洛在表現田園風景不論是景色或色調都帶給畢沙羅很深刻的印象,庫爾貝的自然主義對畢沙羅也造成很大的影響。米歇爾則是最早在室外作畫的風景畫畫家之一,同時被米勤、胡梭等其他風景畫家所推崇,被視為銜接浪漫主義與巴比松畫派的畫家。當我在展場見到喬治.米歇爾的作品「有漁夫的河口風景」時,被他整個寬擴的構圖所感覺,整個感覺很寫實,就像那天到故宮欣賞展場時,一如台北的天氣,有一大片烏雲在天空,卻又與另一邊明亮的天際產生非常明顯的對比,且整個構圖由淺至深、由遠到近,由高到低,產生非常好的層次效果,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另外,杜比尼在「巴.穆東的傍晚」這幅作品裡,將天空中的白雲、河水相映波光粼粼,猶如河面倒影的那種味道和手法,非常精準的呈現出來,與現在攝影的角度和手法是幾乎一模一樣的,繪畫能畫到這種地步,實在令我感覺折服。

接著第二部份介紹到印象派時期的畢沙羅,所謂「印象派」主張將畫架直接搬到室外,直接感受自然及光線瞬息萬變的變化,從生活中尋找繪畫的題材,並且以明亮的繪畫風格來做畫,忠實呈現他們對當下所見的事物以繪畫的方式記錄他們的感覺。以短小快速的筆觸和明亮的細碎色彩的斑點呈閱光線和空氣變化的瞬間效果,則稱為「印象主義」。而「印象派」名稱的由來,1874年「無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學會成立,攝影家納達爾將他的舊工作室借給他們展出一個月。當時記暑路易.華勒從莫內的「印象.日出」這個作品,引申印象派這名稱來嘲弄這個展覽,從此這個展覽便以「印象主義者」呈現給當時的藝術界。畢沙羅就在這一次的印象派畫展中展出五幅作品,此後八次的印象派畫展他從來沒有缺席過。在這個部份,我非常喜歡卡密爾「有乾草堆的黃昏」的這幅蝕刻版畫作品,僅以簡單的黑、灰兩色,就有辦法呈現出整個立體感與光影變化的瞬間,顯得非常栩栩如生,讓我很感動。

第三部份介紹畢沙羅與新印象派,在此接段的印象派畫家們,發現不能僅注重「光線」變化的問題,而忽略主題本身的「物質」的感覺。畢沙羅則開始尋找創新的繪圖方法,最後以「點描法」來創作,以光線與比色的理論為基礎,將單純的色頸以小點塊的方式相鄰、並列在畫布上,中間色是參觀者要在距離畫作一定時,在眼中產生自然混合而成的顏色。以致於在觀看「新印象派」這一系列的作品時,都得站距離畫作有一定的距離,才能感受出整個畫作完整呈現的感覺。讓我最深刻的作品就是卡密爾的「厄哈格尼,我窗外的景緻」(上圖),這是卡密爾自飯店窗戶向外觀看時的景色。只是後來這個「點描法」讓卡密爾的創作產生僵化,題材也受到佝限,所有後來又回歸到以光線變化為主的印象派,只是他放棄了油畫,選擇以水彩畫的方式來現更自由的風格作品。

第四部份介紹畢沙羅轉而繪畫城市景觀,由於晚年卡密爾.畢沙羅深受眼疾之苦,已無法向以往繪畫鄉村田園,轉而以城市景色為主題。在這個接段,他用更豐富多元,筆法更細膩,光影的感覺更生動活潑,且構圖也更完整。而在這個時期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雨天的杜樂麗花園」,那整個感覺,就好像真的在看正在下雨的杜樂麗花園,天空陰陰的,空氣中布滿雨絲與水氣,整個霧霧的,景色也有如霧裡看花一般的感受,不禁讓我和台灣夏天的多雨氣候聯想在一起。
召回羊群
第五部份介紹畢沙羅與鄉村景致,晚期的卡密爾.畢沙羅由於曾受到米勒、庫爾貝等人的影響,尤其米勒還是開啟他農村生活繪畫的導師,他開始畫起農民的題材。只是不同於米勒本身就是來自農村的背景,對於貧困辛勞的農民有非常深刻的瞭解與體認,所以能將農民的現實生活非常生動、細膩的寫實呈現。反觀出身中產階級的卡密爾.畢沙羅因為不具有在農村生活的實際背景,他所畫的農民則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呈現。上圖是米勒的作品「召回羊群」,傍晚的天色,兩個人牧羊人的剪影,呈現出一種很寧靜的感覺,畫中兩個主角則被突顯,顯示米勒以畫作表達對農民的關懷。
冬
第六部份介紹畢沙羅家族,除了卡密爾.畢沙羅以外的藝術家們。在卡密爾的8個子女中,有5個成為藝術家,而且還有一個孫女也深受影響。在這部份,主要是以卡密爾.畢沙羅的自畫像,與家人們的攝影作品,甚至是他與他兒子路西安在不同時期為茱莉.畢沙羅所畫的像。當然也有為數不少路西安、菲力克斯與路德維奇.魯道夫在版畫與油畫的作品。與卡密爾.畢沙羅最親近的是路西安,其創作風格也與卡密爾最接近。但是卡密爾最疼愛的是菲力克斯,因為他的創作力最驚人,卻在23歲因肺結核而死亡,讓晚年的卡密爾打擊甚大。至於孫女奧蘿維妲則是路西安的女兒,一開始她與路西安學習印象派畫法,後來改以一些具有特殊文化意涵的題材來創作。後來又改為創作當代主題,上圖即為她1940年創作的當代風格的作品,很有現在作品手法的味道。

卡密爾.畢沙羅提供給他的兒女們一個藝術養成的環境,卻不限制他們,讓他們自由發展,直到現在他的後代仍在藝術界活動,不僅是遺傳,同時也是後天環境養成的結果。

看這個展覽很舒服,沒有過多的人,展場很安靜,每個人靜靜欣賞各自喜愛的作品,有的用語音導覽設備聆聽,有的則是以手機聆聽蔣勳老師的說明,或像我一樣拿著一本導覽手冊靜靜的欣賞一個下午,整個感覺非常的好。

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探索亞洲-故宮南院首部曲

亞洲新圖
展期:2008/3/25-6/25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本館105、107陳列室

這個展覽無疑是幫故宮目前在嘉義太保市的南院開館前,以展覽先行暖身。故宮位於嘉義的分館,目前正動工中,未來開館之後,展覽重點將是以亞洲的藝術文化為主。然而,在嘉義分館尚未正式完工、開館前,故宮於本館先行以自身收藏的或民間人士捐贈的亞洲文物,從亞洲各國從古至今,從陸上絲路或海上絲路的交流,或民族之間的移動與川流不息。不論在文化、政治、經濟、藝術、宗教上的相互交流與撞擊,產生相互影響與轉變;創新、模仿或融合等,所產生出的美麗火花。
藏文寫本龍藏經
藏文寫本龍藏經

以六個分類來介紹亞洲多元又相互影響的文化,第一部分是「生命指南:亞洲的經典」從學術思想(儒家、道家)、宗教(伊斯蘭教、佛教)思考經典書籍的內容,並搭配上不同的版本的翻譯手抄本,不同語文的經典,例如藏文的經書、滿文的儒家思想書籍、西夏文的宗教經書等,可以一窺思想與宗教的流傳與演變及對眾人的影響。
彌勤菩薩立像
彌勤菩薩立像

第二部份是「法輪常轉:亞洲的佛教造像」,從佛教的起源與創始-印度介紹起,除了簡單介紹佛教的經由僧侶的流傳,從印度分別傳到中國、朝鮮、日本、尼泊爾、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地,並與當地原有宗教、傳統習俗融合之後,及自我解釋產生出更多元的面貌。除此之外,也從佛像的雕刻、裝飾轉變,呈現佛教在不同地區與當地融合的脈絡過程。簡單說,一開始的菩薩是一頭雙臂扮像,可是後來因為傳到不同地方,卻開始有多頭多手的產生,甚至因為結合當地的文化,原本菩薩是男性的樣貌,慢慢產生出女性的菩薩出來,顯示與典型的菩薩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上圖的「彌勤菩薩立像」就是非常據有希臘、羅馬男子風格的菩薩立像。
生命之樹-典禮用掛飾
生命之樹-典禮用掛飾

第三部份是「生命之樹:亞洲織品與禮儀」,從這次展覽所挑選展出的各國織品都做工都非常細緻、華麗,材料也包含棉、麻、絲、毛等,做工上除了織以外,也有染等手法。並且這些織品除了有實用的功能外,從其上所織的圖案,可以知道都具有某些特殊意涵或隱藏有強大的力量在其中,有的是屬於寺廟宗教祭祀或皇室貴族禮儀上所使用的用品,而不是一般的布料或衣飾。
鐵繪花卉紋盤
鐵繪花卉紋盤

第四部份是「流動的美學:亞洲青花瓷」,亞洲各國眾多的青花瓷,無疑以中國青花瓷的發展最久也最美,同時也廣受西方各國的喜愛。此外,當時中國的青花瓷也傳播到亞洲其他國家,如日朝鮮、日本、泰國、寮國等,並且帶動其他國家仿效、生產青花瓷,卻因為文化、環境、作法、溫度等條件的不同,造成了創新多元的發展。而中國的青花瓷發展,也曾因應外國的需求,產生出有異國風情、文化與圖案的青花瓷。
宜興胎畫琺瑯五彩花卉壺、四季花卉蓋碗
宜興胎畫琺瑯五彩花卉壺、四季花卉蓋碗

第五部份是「品茶之道:亞洲茶文化」,這個部份在介紹亞洲的茶,對世界上的影響。除了說陸羽編寫《茶經》,中國的茶文化隨著遣唐使的移動,隨著儒家思想、宗教文化的傳遞,將茶文化傳播到朝鮮、日本,從原先的模仿,大量引進中國茶具,到最後的自行製作與茶文化的創作,甚至最後在日本演化成所謂的「茶道」。除此之外,16-19世紀的大航海時代,也因為中國茶、Formosa烏龍茶,在紐約、歐洲引起騷動,更造成西方世界對中國茶或烏龍茶的大量熱愛,且持續至今。臨近中國的東南亞也不例外,早期因為華僑在當地討生活,做生意,無形之間也透過貿易將中國的茶與文化帶到這些地方。就連原本不喝茶的西藏,也因為政治、文化的交流,在喝了茶之後,茶也變成西藏人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份了。上圖是康熙皇帝愛用的宜興紫砂壺,這個南瓜型的壺真的是很典型,在現在的台灣或大陸所謂個體戶都還可以看到這種樣式的壺,當然,品質上就差很多了。當然上面的琺瑯真的很美,可是光只看壺本身的土胚就非常的細緻、漂亮了。除此之外,我記得展覽中有一支梨型的壺,我也是印象深刻,也是很典型的樣貌,自己家中也有這種型態的壺呢。
木製多層套杯
木製多層套杯

最後一部份是「西潮下的文化與藝術」,這個部份在在顯示,當原本各據世界一角的東方與西方,在往來其間的探險家和商人,不斷的透過他們將東西方文化與藝術產生交流,並且讓原本的人們對於自己除了自己原有以外的東西,產生更大的興趣,甚至是對原有文化產生衝擊、創新與興趣。在東方來說,是「西風東漸」;對西方人而言,則是對東方所有東西都是非常有趣的,不論是東方的世界觀、文化藝術與物品。不論過去或現在,都持續的相互影響並交流。例如,上圖的「木製多層套杯」是德國製造的,是應用機器的方式所生產出來的,對當時清帝國而言是非常有趣的,能藉由機器產生出如此厚薄均一的杯子,並且全部收納在一個盒子裡,對當時而言是很高的工藝技術。這件展品不禁讓我想起東京國立博物館裡的法隆寺寶物館的「八重碗」。

這個展只是故宮南院亞洲文化的起始,未來等故宮蒐邏更多亞洲文物時,想必有更多元的風貌展現。

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

街景.接景 張小成 個展

poster70-70_1網
展期:2008/6/7~7/2
地點: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台北市遼寧街45巷29號1樓)
開放時間:星期二~日,12:00-18:00

下午利用時間去遼寧街看這個展覽,所有作品完全是張先生以拍立得底片拍攝而成,並且以國畫橫軸的方式,將照片併接起來。而使用拍立得底片所拍得的照片,給我的感覺是很有年代的味道。此外,由於張先生工作地點轉換的原因,使他開始接觸西區(萬華區、中正區、大同區)一代的日本時代的官式建築或街屋,並利用他的相機,將這些本身具有時代元素、歷史意義的建築物給留下影像,在其作品中,可以見到由於西區的建築逐漸更新,作品中某些建築已經消失或將要消逝。

此次展覽的作品,幾乎每一件作品我都非常熟悉,尤其是現今中正區、萬華區與大同區一帶的建築。自己曾經就在西門町一帶住過12年的光陰,後來雖搬離此地,可是求學過程中,甚至是工作,還是在這附近打轉。自己也快達而立之年,卻在搬離西門町一帶後,不時發現這一帶的都市街景不斷的一點一滴的變換著,每走一次就會發現有的建築拆除變成空地,有的則是準備興建全新的大樓。呈現出新穎與衰敗的矛盾之感,不曉得再幾年之後會呈現出什麼樣的面貌。雖然我有這種感覺,卻總是沒想到要拍下它們留下些什麼,所幸張先生留下些影像。此外,對於這些歷史建物或早期的街屋,幸運的,可能經有關單位的整修而付與新生命,而被重視且重新利用;運氣沒這麼好的,可能閒置、再不因年久失修、腐朽終至坍塌,或建物產權變賣轉手,成為建商開發新用地而消失。

這次展覽中,張先生所拍攝的建物作品有:
「萬華區」:漢口街二段「慈雲寺」、康定路洋樓、「剝皮寮」街屋、塔城街台鐵倉庫、台北工場與台鐵宿舍
「中正區」:延平南路洋樓、重慶南路衡陽路口房子、北平東路舊公車處保修廠大樓、司法大廈、台灣銀行、土地銀行、三井株式會社
「大同區」:延平北路街屋、迪化街陳春發宅邸、涼州街街屋(永樂國小對面)、消防隊大樓、天水路大樓、南京西路與重慶北路口大樓、延平北路的大千百貨
平溪線的菁桐車站
瑩橋車站附近的自強市場

以上除了平溪線的菁桐車站與自強市場建築我較不熟悉,其他的建築我從小到大都有見過,甚至有的到現在每天都會看上好幾眼…。其中,與我目前工作的公司較有關係的,「土地銀行(勸業銀行台北支店)」、鐵道部目前都在進行維修,日後將成為台博館的分館。此外,重慶南路口三層樓街屋建築,其實在之前就一直有聽說可能要被拆掉,後來在Starbucks重新利用下,活化這棟歷史建築而被保留下來。涼州街的街屋,印象最深刻的則是去吃永樂日本料理時,直接坐在騎樓下用餐的感覺。

除了每天工作會見到的土地銀行與三井株式會社外,以上作品中,最讓我感到驚訝的莫過位於漢口街二段的「慈雲寺」了。只因為小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從出生後7個月即住在此,一直到上小學前夕才搬家),就住在「慈雲寺」對面。每天都看著這棟房子,小時候問媽媽,對面是什麼房子,他們都說是「菜堂(閩南語)」。一直到今天,我才瞭解原來是供奉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與文殊普賢菩薩的,對這棟建築印象非常的深刻,最主要原因,它的建築不像一般寺廟很華麗、繁複,而是很拘謹、簡樸,與我印象中的寺廟截然不同!小時候常常在外面的騎樓玩耍,記得來這拜拜的人其實並不多,也許是因為如此,所以小時候幾乎沒有進去過。對裡面幾乎沒有印象,倒是對建築物正面的三個拱間與二樓的陽台,還有屋頂的型式,至今仍然印刻在我的腦海裡,也難怪當我看到展覽中這張照片時,心裡著實驚呼不已。

而目前所見的建築,為西門外填地計畫之後,於1924年(大正13年)依照當時市區改正計畫改建而成,由張氏捐建。事實上,「慈雲寺」早在1865年就在此地了,只是建物本身經過多次修建,才成為現在的面貌。想不到,慈雲寺的歷史竟然如此悠久,若從1924年改建至今,也有84年的歷史了。一樓為磚造建築,二樓為木構造,歷經颱風、地震還能保存完好,實屬不易!不論是歷史或建築本身,都讓我覺得對它很失敬,尤其小時候還常在外面玩耍啊,目前為市定古蹟。有關漢口街二段「慈雲寺」的介紹,可參見台北市文化局慈雲寺:詠懷古蹟:Xuite日誌

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是攝影展,但是對我而言,卻是從照片中將這些建築物再藉由這樣的方式再一次的巡禮,並且讓我陷入沉思…

後記:與張小成先生初識的過程,真的就像他在「創作理念」中所提到的,往來路過民眾投以好奇的眼光與關心…。我就是那好奇的民眾之一,還記得那天假日早上,準備從辦公室到展覽館開館,與同事在館前路看到一個人半蹲在中國化學製藥大樓的騎樓下,以一架非常古早式的相機(經與張先生小聊得知是蛇腹式相機)在拍三井株式會社,引起我和同事們的注意,我們就在其後面觀看,還拿著自己的小數位相機當狗仔偷拍,會這麼做也是因為那一架體積龐大的相機,太引人注目了。結果狗仔沒當成,還被張先生發現。後來和張先生小聊一會兒,並交換名片,之後便不定時到他的網站去瀏覽。這次張先生要開個展還寄了電子邀請卡過來,便利用今日輪休的機會前往欣賞,謝謝張先生。

後記二:晚餐時和爹娘提到遼寧街與漢口街的慈雲寺,竟然一發不可收拾的引起在座兩人的「思古悠情」,開始「講古」來了。原來遼寧街夜市一帶,就是大姨丈家以前住的地方。而慈雲寺根據爹的說法是,裡面除了神明外,也有一些未婚而往生的女子的牌位放在裡面,似乎和一般的寺廟是有些不同的,馬上我就聯想到「善導寺」。

影子 黃昏

P1000866
上午的晴朗,到了午後突然一片烏雲密布,隨之而來的是轟隆作響的雷聲,沒多久就下起一場風吹不停的急行雨。原以為會下很久,轉眼間才不到1小時,雨就停了。再過陣子,陽光又露臉,只是此時近黃昏,光線已變成溫暖的黃金色,並且在牆上留下一抹影子;傾刻間,溫暖曜眼的金黃便消失無蹤…

泡菜炒飯

泡菜炒飯
中午決定煮泡菜炒飯當午餐,正在準備洗菜的我,接到娘來電,要我多煮一些,好讓她明天可以帶便當。結果,一口氣就將昨天端午節拜拜用的白飯,一鍋白飯全煮了。自己吃了兩盤,留了一些明天讓娘帶便當,還有自己後天上班可以帶便當。

材料很好準備,洋蔥一顆、蒜苗一枝(原本只煮自己份量時,因找不到蔥,想說就以蒜苗代替就好),豬肉絲,韓國泡菜,白飯。起油鍋,將調味醃漬的豬肉下鍋爆香,熟了之後盛起,之後洋蔥絲爆香、再放入蒜苗,最後再把豬肉絲放入。放入韓國泡菜,與之前的食材充分混合,最後放入白飯,與食材充分混合,就可以起鍋囉!

p.s.以上文字純偷懶,很多小細節沒寫出來,我想愛下廚的人,可以自行心神領會的。

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影子 黃昏

P1000866
上午的晴朗,到了午後突然一片烏雲密布,隨之而來的是轟隆作響的雷聲,沒多久就下起一場風吹不停的急行雨。原以為會下很久,轉眼間才不到1小時,雨就停了。再過陣子,陽光又露臉,只是此時近黃昏,光線已變成溫暖的黃金色,並且在牆上留下一抹影子;傾刻間,溫暖曜眼的金黃便消失無蹤…

泡菜炒飯

泡菜炒飯
中午決定煮泡菜炒飯當午餐,正在準備洗菜的我,接到娘來電,要我多煮一些,好讓她明天可以帶便當。結果,一口氣就將昨天端午節拜拜用的白飯,一鍋白飯全煮了。自己吃了兩盤,留了一些明天讓娘帶便當,還有自己後天上班可以帶便當。

材料很好準備,洋蔥一顆、蒜苗一枝(原本只煮自己份量時,因找不到蔥,想說就以蒜苗代替就好),豬肉絲,韓國泡菜,白飯。起油鍋,將調味醃漬的豬肉下鍋爆香,熟了之後盛起,之後洋蔥絲爆香、再放入蒜苗,最後再把豬肉絲放入。放入韓國泡菜,與之前的食材充分混合,最後放入白飯,與食材充分混合,就可以起鍋囉!

p.s.以上文字純偷懶,很多小細節沒寫出來,我想愛下廚的人,可以自行心神領會的。

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

The Osmonds 成軍50年世界巡迴演唱-台北

The Osmonds
今晚陪爹、娘與小阿姨到台北小巨蛋,欣賞The Osmonds(奧斯蒙兄妹)的演唱會,今晚這場演唱會是他們在台灣的唯一一場演唱會,這是他們為了紀念The Osmonds成軍50年,台北為世界巡迴演唱會其中的一站。

我對這個團體完全陌生,因為他們成名並且被台灣大眾所知時,我根本還沒出生。這個團體主要是台灣四、五年級生所熟悉的,所以當我今晚陪爹、娘和小阿姨去小巨蛋時,全場幾乎是四、五年級以上的人,僅極少數看到有六年級生。根據娘說,這是她國中時,他們所風靡的偶像團體之一。早期在台灣只有老三台的時代,是看中視播放由他們兄妹們主持的一個節目「青春樂(The Donny & Marie Show)」,認識他們並且熟悉其演唱的歌曲與表演。而今晚所看到的The Omonds一共有7個兄妹一塊同台演出。

根據他們的出道資料,The Osmonds出道於1957年,一開始由他們的父親培養,先由4個兄長出道。1962年因為在迪士尼的演出,使他們首次在電視上露臉,知名度開始傳開,且1971年以一首One Bad Apple人氣快速聚集,從此成為非常知名的演唱團體。後來團體人數有持續增減,除了一開始的4名兄長外,之後陸續加入了Donny Osmond與Marie Osmond,還有最小的弟弟Jimmy Osmond。大致上一直維持7個人的演出,但是,到後來1970年代起,主要由Donny與Marie獨挑大樑,不論是在唱片、電影,甚至是主持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後來Donny與Marie主持「青春樂(The Donny & Marie Show)」演藝事業更是如日中天,也因為這個節目,讓當時台灣的民眾認識他們,且節目收視率非常好!後來整個Osmonds家族,就只有Donny與Marie至今還活躍在演藝圈,其他5人大多退隱。而今年適逢他們成軍50年,也是他們27年後7人又共同在舞台上演唱,並且從2008年起,開始巡迴,首站由美國的拉斯維加斯開始。

演唱會從晚間7點35分開始,一直持續到晚間10點,中間有中場休息之外,毫無冷場。畢竟The Osmonds的年代我不曾參與過,對他們大多數的歌曲我是毫無所悉,僅極少數歌曲有聽過,甚至是他們有演唱其他人的歌曲,而正好我聽過的。雖對他們的歌不熟,但是整場聽下來,到後來我也感受其中,深受感動而眼眶濕潤了。The Osmonds由於有7個人,所以他們最大的特色就是有豐富而多元變化、美妙的合聲;此外,他們的演唱曲風走向,以搖滾與鄉村民謠風見長,這晚對於他們的歌曲在這兩個曲風上非常印象深刻,而且不論是搖滾或鄉村民謠的歌曲都非常道地。甚至記得有幾首歌的味道一唱出來時,就有夜晚在Bar聽歌的感覺,非常棒!

記得演唱會其中有段是以妹妹Marie Osmond為主的時間,她從台下找選了兩名歌迷上台,分別是Robert與Tom,但是,只有Robert上台。Marie設計了一個橋段與Robert互動,同時與Robert合唱Patsy Cline的Crazy,還不斷與Robert對話。當然,台上的Robert當然是很高興,不僅見到年輕時的偶像,還能與偶像擁抱,最後還獲得與Marie的合照,羨剎台下其他人吧。Marie還好玩的逗台下的Tom,整個過程讓台下所有The Osmonds歌迷感到趣味橫生。

此外,7個人輪翻上陣唱歌,有時是4個人(團體成立時最早的組合),有時是1個人,有時又是2個人,有時則是Donny與Marie,分別唱出不同時期的唱片成名曲,尤其是其中有一段是Donny與Marie重現「青春樂(The Donny & Marie Show)」兩人分據舞台一端,唱起該節目的招牌歌曲「A litte bit Country(And a Little Bit Rock & Roll )」時,頓時讓在場4、5年級生回到近30年前的時光。在場的我,除了一邊聽他們的歌曲外,也感受到在場的4、5年級們在一曲曲他們熟悉的歌曲依序唱出時,他們也有如現在的年輕人們的驚訝與歡呼,彷彿沉浸在他們年輕的時光中。

另外,演唱會其中一段則是他們7人共同演唱,然後背後銀幕上則是播放他們早期的歌曲與MV,還有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的照片,讓在場的歌迷們看得如痴如醉。幾乎在每一首演唱的曲子,儘可能都會搭配他們早期灌錄唱片時的MV片段,讓我驚訝的是,不論是現場演唱或後頭MV放的片段,演唱的過程是配得很好的,從此可見到他們細膩與巧思。

這晚,小巨蛋的票房賣得很不錯,我看現場有九成以上的人來聽,僅極少數的位置沒有賣出去。當然,4、5年級生在目前來說,大多是事業、家庭有成,工作上大多是主管或企業主,再加上在台灣僅此一場,大家都非常捨得購票前來欣賞他們偶像的演出。就連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先生也偕同未婚妻到場,就是因為他們入場時,引起在場媒體一陣騷動,我才會發現的。只是不論是開唱前或中場休息,只見媒體去採訪或有民眾拿著手機、相機拍他們,甚至還有人去給郭台銘簽名。這下我糊塗了,這晚演唱會,到底是The Osmonds是主角,還是郭台銘先生與他未婚妻是主角啊,似乎有點喧賓奪主了。話說回來,這也是身為名人的悲哀,連聽個演唱會都不得安寧。不過,郭台銘先生在媒體上給我感覺是一向很高調,倒也沒什麼好見怪不怪的了。

由於此次演唱會是The Osmonds成軍50年的世界巡迴演唱,才有機會在睽違27年後,在台灣欣賞他們7人同台演唱的盛況(1980年6月,The Osmonds曾來台灣在當時的中華體育館開演唱會,在當時也是西洋藝人裡面,第一個來台灣開演唱會的團體),之後要再見到7人同台的機會應該是微乎其微了,大哥至少都有60幾歲了吧,而最小的弟弟與妹妹則是40幾歲囉。

最後,從Youtube選了一段The Osmonds演唱「Love me for a reason」的片段,這晚演唱會,他們也有唱這首歌,但我不確定他們是原唱,原以為是這次演唱會特地挑選的他人歌曲。沒想到在Youbube上發現,原來是他們唱的啊!讓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首我非常喜歡的歌曲,原來他們才是原唱啊。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永恆的成人遊戲工廠

永恆的成人遊戲工廠
展名:永恆的成人遊戲工廠-讓街道、工廠、臥室等日常生活重回美術館的策略(特展網站
展期:2008/5/9-6/29
時間:周二~周五,10:00-17:0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選在滂沱大雨不歇的午後,到關渡美術館欣賞這個當代藝術展。這個展覽的組成是由52位作者共同策畫、發想而成的展覽。展覽主題非常多元,同時希望與參展民眾進行「互動」、「思考」的一個展覽,由這樣的出發點來設計一個展覽是很有趣的,所衍生的過程與結果,是參展者與來參觀者所不能預期的,理所當然充滿了不可知的變化。卻也因為如此,讓我覺得這個展覽很有趣!

舉例來說,美術館入口在長椅的地方,就有一個展覽,該作品策展人希望來參觀的民眾藉由「椅子」的發想,產生出數位作品,藉由作品旁的明信片展示架上頭的明信片,可將自己的數位攝影的作品傳給策展人,策展人則會將民眾的作品輸出成相片,並張貼於展場牆上。形成民眾也共同參與該作的情形,民眾的作品同時也成為該展覽的一部份,使得民眾與策展人、作品之間沒有疏離而有密切的互動。雖然,這個展覽有52位作者共同展出,而且每個主題都不一樣,但是,每個作品的宗旨都是希望與民眾有密切的互動,並且每位作者的設計發想的素材全是一般人生活上常見的或可利用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是以燈泡與聲控器為主的展覽作品,一開始的時候,當一堆燈泡因我的腳步聲而同步啪啦啪啦亮起時,我被嚇了一跳!因為突然來臨的燈泡亮光,就好像許多相機的閃光燈閃個不停!過了幾秒鐘後,當我開始習慣,反而開始在那跳起舞來,而聲控器就隨著舞步聲,控制著燈泡的明滅,剎是有趣啊!彷彿自己是被一堆鎂光燈包圍著的,我在這個作品玩了好一陣子…

還有一個作品是有一個如memo紙大小的問題單,問參觀的民眾對於香蕉的看法,例如長度、形狀、產地,甚至是吃多久等問題。看著一張張不同民眾所寫的答案,有的會讓人會心一笑,有的則是哭笑不得!看了很久,才發現一旁的電視上居然有我的影像。原來不知何時,在我看這些單子的同時,我的身影已被不知藏在哪兒的攝影機給拍了下來,並且透過電視放映出來了。

記得還有一個名為「衍生」的作品,是以絲瓜布與鋼刷為作品素材。有一個掛在牆上,以絲瓜布設計的作品,當我第一眼看到這作品時,居然讓我連想到台博館目前有展出的「甘氏巨螫蟹」,那絲瓜布作品的型態,從某些角度來看和甘氏巨螫蟹還有些類似。另一個以鋼刷製作的作品,同樣是「衍生」,而它在牆上呈現的感覺,卻讓我連想到快速產生許多世代的「變形蟲」和「細菌」,這兩種不也是一種「衍生」擴大嗎?想像力實在是太豐富了點…

記得還有一個作品現場放有瑪丹娜的音樂,有她不同時期照片所形成的海報,再搭配拼貼的貼紙、縫紉機、襯衫一整個呈現很有「慾望」的味道!原本我也想玩玩拼貼貼紙的,可惜都被貼完囉!

對了,入口處有個「奶嘴戳戳樂」的作品,看著被戳完的奶嘴,還有抽到奶嘴的觀展者,在展場內繞一圈,並在展場內的任一角落由工作人員拍下照片,並且成為展覽作品的一部份。實在是很有趣呀。試想,如果我抽到奶嘴,我的心情是又興奮又害羞又不知如何是好,哈哈。

作品很多,我也每件都有看到,甚至是玩一玩,參與其中。當然也有看到福熊老師的作品,第一印象是很有fu的書桌。大概是因為展示的空間位於角落,不像其他展場是大空間,整個氣氛和感覺就出來了。而我在看福熊老師的作品時,正好三個婆婆媽媽也在場,還對福熊老師的作品名稱其中的「1/4的臺灣」提出疑問。我想會取名如此,應該和作品出現不同區域或國家的風土人文有很大的關係,而臺灣只是他旅程行腳中的其中一個點。三位婆婆媽媽還因為這個作品,跟我討論起來,我就只好稍為說明牆上每一張照片的故事,讓她們有些概念,並且讓他們對牆上的照片、桌上的書與日記,彼此之間產生串連。而日記這個作品,則是延伸他西藏旅遊日記明信片的作法,讓來參觀的民眾能以故事中的日記作者或虛擬對象,構思日記內容,並延續之。很好玩的,看到桌上有一本西藏作家唯色的書《名為西藏的詩》,巧合的是,中午出門時,我也將這本書帶在身上,並在搭捷運的過程中將其讀完。除此之外,還有舒國治先生的《理想的下午》,這本書我也有哩。

待了一下午,將美術館裡的展覽全部仔細看過。關渡美術館是我第一次來的館,同時也是我第一次到北藝大。只是來的時機正好是雨下不停的時刻,展館4樓還可聽到雨滴打在透明採光板上的聲響,雖然人在室內,卻能藉由雨滴所發出的聲響,與外界產生連結。另外,美術館的入口與樓層也讓我覺得很有趣,由於北藝大是整個在山坡上,校園裡的建築可說是依山勢而建。美術館的入口是位在美術館的4樓,一開始時我並沒有搞清楚,以致於剛開始時有種自己像是迷失在這空間裡,過了一段時間才搞清楚整個樓層關係。入口之上是5樓,入口之下則是1、2、3樓,卻不完全是密閉的空間,從建築的某些落地窗是可以窺探室外的。

雨天的北藝大關渡美術館,因為人少而顯得有些冷清。整個下午雨都沒停過,一時之間讓我有在宜蘭的感覺呢。改天選個晴朗日前來,那感受又完全不一樣了,也可以好好逛逛他們的校園和書局,在咖啡館俯看山下景色。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永恆的成人遊戲工廠

永恆的成人遊戲工廠
展名:永恆的成人遊戲工廠-讓街道、工廠、臥室等日常生活重回美術館的策略(特展網站
展期:2008/5/9-6/29
時間:周二~周五,10:00-17:0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選在滂沱大雨不歇的午後,到關渡美術館欣賞這個當代藝術展。這個展覽的組成是由52位作者共同策畫、發想而成的展覽。展覽主題非常多元,同時希望與參展民眾進行「互動」、「思考」的一個展覽,由這樣的出發點來設計一個展覽是很有趣的,所衍生的過程與結果,是參展者與來參觀者所不能預期的,理所當然充滿了不可知的變化。卻也因為如此,讓我覺得這個展覽很有趣!

舉例來說,美術館入口在長椅的地方,就有一個展覽,該作品策展人希望來參觀的民眾藉由「椅子」的發想,產生出數位作品,藉由作品旁的明信片展示架上頭的明信片,可將自己的數位攝影的作品傳給策展人,策展人則會將民眾的作品輸出成相片,並張貼於展場牆上。形成民眾也共同參與該作的情形,民眾的作品同時也成為該展覽的一部份,使得民眾與策展人、作品之間沒有疏離而有密切的互動。雖然,這個展覽有52位作者共同展出,而且每個主題都不一樣,但是,每個作品的宗旨都是希望與民眾有密切的互動,並且每位作者的設計發想的素材全是一般人生活上常見的或可利用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是以燈泡與聲控器為主的展覽作品,一開始的時候,當一堆燈泡因我的腳步聲而同步啪啦啪啦亮起時,我被嚇了一跳!因為突然來臨的燈泡亮光,就好像許多相機的閃光燈閃個不停!過了幾秒鐘後,當我開始習慣,反而開始在那跳起舞來,而聲控器就隨著舞步聲,控制著燈泡的明滅,剎是有趣啊!彷彿自己是被一堆鎂光燈包圍著的,我在這個作品玩了好一陣子…

還有一個作品是有一個如memo紙大小的問題單,問參觀的民眾對於香蕉的看法,例如長度、形狀、產地,甚至是吃多久等問題。看著一張張不同民眾所寫的答案,有的會讓人會心一笑,有的則是哭笑不得!看了很久,才發現一旁的電視上居然有我的影像。原來不知何時,在我看這些單子的同時,我的身影已被不知藏在哪兒的攝影機給拍了下來,並且透過電視放映出來了。

記得還有一個名為「衍生」的作品,是以絲瓜布與鋼刷為作品素材。有一個掛在牆上,以絲瓜布設計的作品,當我第一眼看到這作品時,居然讓我連想到台博館目前有展出的「甘氏巨螫蟹」,那絲瓜布作品的型態,從某些角度來看和甘氏巨螫蟹還有些類似。另一個以鋼刷製作的作品,同樣是「衍生」,而它在牆上呈現的感覺,卻讓我連想到快速產生許多世代的「變形蟲」和「細菌」,這兩種不也是一種「衍生」擴大嗎?想像力實在是太豐富了點…

記得還有一個作品現場放有瑪丹娜的音樂,有她不同時期照片所形成的海報,再搭配拼貼的貼紙、縫紉機、襯衫一整個呈現很有「慾望」的味道!原本我也想玩玩拼貼貼紙的,可惜都被貼完囉!

對了,入口處有個「奶嘴戳戳樂」的作品,看著被戳完的奶嘴,還有抽到奶嘴的觀展者,在展場內繞一圈,並在展場內的任一角落由工作人員拍下照片,並且成為展覽作品的一部份。實在是很有趣呀。試想,如果我抽到奶嘴,我的心情是又興奮又害羞又不知如何是好,哈哈。

作品很多,我也每件都有看到,甚至是玩一玩,參與其中。當然也有看到福熊老師的作品,第一印象是很有fu的書桌。大概是因為展示的空間位於角落,不像其他展場是大空間,整個氣氛和感覺就出來了。而我在看福熊老師的作品時,正好三個婆婆媽媽也在場,還對福熊老師的作品名稱其中的「1/4的臺灣」提出疑問。我想會取名如此,應該和作品出現不同區域或國家的風土人文有很大的關係,而臺灣只是他旅程行腳中的其中一個點。三位婆婆媽媽還因為這個作品,跟我討論起來,我就只好稍為說明牆上每一張照片的故事,讓她們有些概念,並且讓他們對牆上的照片、桌上的書與日記,彼此之間產生串連。而日記這個作品,則是延伸他西藏旅遊日記明信片的作法,讓來參觀的民眾能以故事中的日記作者或虛擬對象,構思日記內容,並延續之。很好玩的,看到桌上有一本西藏作家唯色的書《名為西藏的詩》,巧合的是,中午出門時,我也將這本書帶在身上,並在搭捷運的過程中將其讀完。除此之外,還有舒國治先生的《理想的下午》,這本書我也有哩。

待了一下午,將美術館裡的展覽全部仔細看過。關渡美術館是我第一次來的館,同時也是我第一次到北藝大。只是來的時機正好是雨下不停的時刻,展館4樓還可聽到雨滴打在透明採光板上的聲響,雖然人在室內,卻能藉由雨滴所發出的聲響,與外界產生連結。另外,美術館的入口與樓層也讓我覺得很有趣,由於北藝大是整個在山坡上,校園裡的建築可說是依山勢而建。美術館的入口是位在美術館的4樓,一開始時我並沒有搞清楚,以致於剛開始時有種自己像是迷失在這空間裡,過了一段時間才搞清楚整個樓層關係。入口之上是5樓,入口之下則是1、2、3樓,卻不完全是密閉的空間,從建築的某些落地窗是可以窺探室外的。

雨天的北藝大關渡美術館,因為人少而顯得有些冷清。整個下午雨都沒停過,一時之間讓我有在宜蘭的感覺呢。改天選個晴朗日前來,那感受又完全不一樣了,也可以好好逛逛他們的校園和書局,在咖啡館俯看山下景色。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臺博館建館百年紀念郵票(五)

剛才出去買東西時,大樓管理員通知有我的掛號信!心裡很興奮,應該是5/29寄回家的首日封寄到了。簽收時果然是看到我的首日封啊,真好,平安寄達囉!
P1000860
首日封(小)正面
P1000861
首日封(小)背面

那天買了好幾個首日封,並且貼上郵票,還蓋了首日發行的郵戳及首日發行紀念章。後來想說不然寄一個回家好了,拿去寄之前,就先拿了一個博物館的百年Logo貼紙將首日封背面貼起來,再拿到在廣場的臨時郵局寄,北門郵局的工作人員,就馬上幫我在蓋上一個台北臨時郵局5/29發行典禮的郵戳呢。5/29上午寄出,直到6/2下午才收到,這幾天都在等這個首日封呢!

管理員還說,郵務士送郵件來時,還特別提醒這個首日封要小心收好,不要弄髒、不要碰到水或折到之類的,只因為它是首日封呢。當我聽到大樓管理員轉述時,我的心裡很感動,也非常感謝那名送信的郵務士,如此細心提醒大樓管理員。也感謝郵局的工作人員,讓這個首日封平安寄到,外觀無絲毫一點損傷啊。

後記:因為不是在自己電腦,只能用小畫家把姓名和住址擋掉,我也知道很難看。如果有類似photoshop的軟體,直接用馬賽克就好了,看起來也不會覺得奇怪,用這樣感覺像是塗了一堆的修正帶或立可白似的,醜啊。

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就職紀念郵票與首日封

P1000850
這個就是在之前日記裡提到讓我有「更大的」驚喜的郵票與首日封了,是同一位民眾贈送給我的。就是這個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520就職的紀念郵票與首日封,記得我本來520那天上班也要購買,結果我上班途中要去買,可是人很多,想說先上班,中間有空再買。晚一點再去,結果就得到全部賣光的消息,真是晴天霹靂啊。之後因為忙志工培訓與館慶活動相關事情,就漸漸淡忘這件事了。

直到5/31館慶園遊會活動這天,民眾送我的博物館紀念郵票裡還特別有這張首日封與郵票,真的會讓我驚呼不已!一方面是自己沒買到,另一方面則是民眾把他自己的收藏特別送一張給我。原本我實在不太好意思收下民眾送的這幾張郵票,畢竟是人家花錢買的,花心思弄的,雖然民眾說他做很多套。最後,盛情難卻,我還是收下這批有特殊性與紀念性的禮物。

當然,這個第十二屆總統副總統紀念郵票的特殊性就在於這是在郵局的名稱還是「臺灣郵政」的情形下,所發行的「中華民國郵票」,英文除了Republic of China之外,還加註英文的Taiwan。往年的中華民國郵票,在英文是沒有Taiwan字樣的。另外,這個首日封所蓋的郵戳,是520當天的總統府郵局的郵戳,真的很有紀念意義。

不論是臺博館的紀念郵票還是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就職的紀念郵票,對我來說都是彌足珍貴,要我把這些郵票拿去寄,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心裡根本捨不得了。

臺博館建館百年紀念郵票(四)

直接來看6/1園遊會第二天,限量版的首日封及紀念章囉!
P1000856
這是台北臨時郵局6/1贈送的6月1日限量版首日封(小),昨天特別貼了兩張郵票,然後加蓋僅在昨天特有的臺博館百年館慶嘉年華紀念章!這枚紀念章的圖案還是博物館同事設計的。
P1000857
鄭成功畫像的明信片、郵票與6/1特別版紀念章。
P1000858
康熙臺灣輿圖明信片、臺灣民主國旗郵票與6/1特別版紀念章。
P1000859
臺灣民主國旗郵明信片、臺灣民主國旗郵票與6/1特別版紀念章。

其實,對我而言能夠收藏到紀念郵票及這幾天特別發行限量的首日封,還有特別的紀念章,我就已經很滿足了!結果,前天送我收藏的那個熱心民眾說,其實可別小看那一枚紀念章,光是差一個字就差很多了。原本我聽得一頭霧水(果然不是專業進郵迷),經他詳細說明,我才瞭解。原來在紀念章上是有兩個不同版本的,如果只是純收藏,而沒有要實際郵寄的。郵局會拿刻有「(癸)」字的紀念章。反之若要實際寄信,則會拿沒有「癸」字的紀念章出來蓋。光只是一個小小紀念章,差一個字,就差很多。想當然耳,鐵定是沒有「癸」字的較值錢啦。不過在我心裡,那仍是很難得的收藏。再說,這兩天台北郵局還跟博物館說,這套百年博物館特別發行的紀念郵票,幾乎在全島已經都賣得差不多了,很多郵局都買不到了。果然是「搶手貨」!

臺博館建館百年紀念郵票(三)

園遊會活動一共有2天,台北郵局也特別來共襄盛舉,除了有紀念郵票發行當天的首日封外,這兩天也有限量且只贈不賣的首日封,除此之外,還有不同款式的「紀念章」。
P1000852
這個5/31限量版的「首日封(大)」是當天來值勤的志工特別送給我的,雖然沒有貼郵票,也沒有蓋當天的紀念章,但是,仍是有紀念價值。畢竟這個數量很少,只有在臨時郵局一早剛開張時「限量贈送」給民眾。
P1000853
臺灣民主國旗的明信片與郵票,然後蓋上5/31這天台北臨時郵局特別準備的「縱貫南北一氣通-臺灣鐵道百年特展紀念章」。
P1000854
康熙臺灣輿圖明信片,貼上臺灣民主國旗郵票,同樣蓋上5/31「縱貫南北一氣通-臺灣鐵道百年特展紀念章」。
P1000855
最後當然是鄭成功畫像的明信片與郵票,再蓋上5/31「縱貫南北一氣通-臺灣鐵道百年特展紀念章」。

臺博館建館百年紀念郵票(二)

百年館慶園遊會的第一天(5/31)活動熱鬧展開,北門郵局也來設臨時郵局攤位。一位熱情集郵頗有資歷又專業的民眾,為感謝我對他的幫忙(其實對我而言只是順手之勞,小事一件而已),特地送了我幾張他自己收藏的紀念郵票的首日封、明信片等。對我而言除了驚喜外,也見到專業又資深的集郵迷不論是郵戳、郵票或紀章上的細心,以及不同的收藏。
P1000846
上面這張是5/29那天紀念郵票發行那天,民眾收藏博物館「世紀臺博.風情萬種–國立臺灣博物館百年館慶系列活動」DM,上頭貼了張「臺灣民主國旗郵票」,並且蓋上「臺北郵件處理中心」的郵戳。這張DM如果不攤開,沒人會知道是一張內容豐富的DM,還以為是張特別的「明信片」呢。
P1000847
再來是博物館發行的「臺灣民主國旗明信片」貼上「臺灣民主國旗郵票」,再蓋上「台北南陽郵局」的郵戳,同樣是在紀念郵票發行首日當天,所蓋的郵戳。
P1000848
第三張是「鄭成功畫像明信片」貼上「鄭成功畫像郵票」,再蓋上「台北南陽郵局」的郵戳,也是郵票發行首日,民眾特地製作的收藏。
P1000849
最後一張是5/29當天發行的「首日封(小)」,上頭同樣是貼「臺灣民主國旗郵票」,另外蓋上「台北郵件處理中心」的郵戳。

民眾一共贈送我5張,其中活動DM貼上郵票則有2個。除此已讓我很驚喜,但還有一個更大的驚喜,稍後再專文介紹。

臺博館建館百年紀念郵票(五)

剛才出去買東西時,大樓管理員通知有我的掛號信!心裡很興奮,應該是5/29寄回家的首日封寄到了。簽收時果然是看到我的首日封啊,真好,平安寄達囉!
P1000860
首日封(小)正面
P1000861
首日封(小)背面

那天買了好幾個首日封,並且貼上郵票,還蓋了首日發行的郵戳及首日發行紀念章。後來想說不然寄一個回家好了,拿去寄之前,就先拿了一個博物館的百年Logo貼紙將首日封背面貼起來,再拿到在廣場的臨時郵局寄,北門郵局的工作人員,就馬上幫我在蓋上一個台北臨時郵局5/29發行典禮的郵戳呢。5/29上午寄出,直到6/2下午才收到,這幾天都在等這個首日封呢!

管理員還說,郵務士送郵件來時,還特別提醒這個首日封要小心收好,不要弄髒、不要碰到水或折到之類的,只因為它是首日封呢。當我聽到大樓管理員轉述時,我的心裡很感動,也非常感謝那名送信的郵務士,如此細心提醒大樓管理員。也感謝郵局的工作人員,讓這個首日封平安寄到,外觀無絲毫一點損傷啊。

後記:因為不是在自己電腦,只能用小畫家把姓名和住址擋掉,我也知道很難看。如果有類似photoshop的軟體,直接用馬賽克就好了,看起來也不會覺得奇怪,用這樣感覺像是塗了一堆的修正帶或立可白似的,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