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旅行】新北市樹林區∣山佳火車站

無標題
圖1
無標題
圖2
無標題
圖3
無標題
圖4
無標題
圖5
無標題
圖6
無標題
圖7
無標題
圖8
無標題
圖9
無標題
圖10
無標題
圖11
無標題
圖12


2017.1.21

山佳火車站的舊站體,要轉型成為一個展覽空間,這裡未來將會有志工進駐。意外被指名要幫未來這裡的志工們上課,從古蹟的角度分享臺博館志工服務的經驗。被指名的原因,因為在國定古蹟上班,也有承辦過志工業務。不過,自己覺得雖然都是古蹟,但是被指定古蹟的目的不同,建築物也不相同,還是得實際走訪一趟,才能看出一些細節與不同。為了幫助自己在古蹟上解惑,除了先上「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看些有關山佳火車站被指定為古蹟的入門資料外,也請有建築和古蹟修復背景的朋友一起前往,指點迷津。

可惜的是,山佳火車站尚未開放,看似外觀修復完畢,但是,依舊被圍起來,所以無法看到站體內部 。雖然沒看到內部,只看到局部外觀,卻也在車站外,發現半塊,但花紋和英文字母縮寫依舊完整的TR磚,就這樣擺放在外面。修復後的車站,和以前我常常經過看到的山佳火車站,與印象中有很大的不同。其實,我無法理解為什麼。但是,卻也勾起自己小時候的記憶,山佳火車站,印象中不曾在這裡上、下車,會知道的原因,無疑是這是要往返鶯歌外公、外婆家,鐵道的必經車站。此外,外公的妹妹,就住在山佳火車站旁,依舊有印象的是,那房子裡每隔幾分鐘就會聽到火車經過的隆隆聲。還有,車站前還未成站前廣場時,車站是被前面的房子擋住、包圍的。

在看了網站上的資料,我才知道原來山佳火車站早在2002.12.6,被當時的臺北縣政府依北府文資字第0910007817號指定為縣定古蹟,其實指定的時間很早,但是,當時火車站仍有實質的運輸用途。過了很久,才因為新車站興建完成,才開始修復工程。當然,現在已經是市定古蹟了。而被指定古蹟的原因,山佳火車站在1901年就成立,目前所見是第二代車站,改建於1928年,從一開始以運煤為主的貨運站,在煤礦業沒落下,逐漸轉型成為當地民眾客運為主的車站。而且,第二代車站大致上仍保持原本的樣貌,屋頂有「切角頂」作法,不懂何謂「切角頂」?網站上又描述,在「切角頂」兩端各立三個鴟吻。「鴟吻」又是什麼意思?應該是專有名詞。四周為洗石子廊柱與木造屋簷,頗富小站特有之情調。而且該車站具有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而且在網站中,有關「歷史沿革」裡有描述到,1928年的車站建築,是木造、磚造、RC的站房建築。說的更詳細點,建築構造採磚造牆身、洋式木屋架、鋼筋混凝土(R.C.)楣樑、屋面覆「安全瓦」,是總督府鐵道部營繕部門首批以磚、R.C.、木構造混用的站房,為加強磚造、R.C.構造逐漸取代木、磚造站房的開端。在站房完成後,也改善了山佳與樹林、鶯歌之間的鐵道雙軌化工程,對於貨運的運能有顯著提升。而這個車站的設置,就是為當時在車站後方,龜崙嶺山上的「太高坑」礦坑的煤礦運輸,鼎盛時期出產量有25,000公噸之多。為了瞭解山佳火車站更多的老照片與資料,透過本身是臺鐵退休員工,也是臺博館志工俞姊,挖掘更多的細節,謝謝俞姊的幫忙。讓我可以從更多山佳火車站的細節,提醒未來將在山佳火車站服勤的志工夥伴們,更多有關古蹟的注意事項,也能把臺博館本館、土銀展示館和南門園區等經驗和狀況,作為案例分享和提供志工們發想與互動。

【食記】臺北市中正區∣Seven Coffee

無標題
小粒耶加


 2017.1.30

即便每天都會帶掛耳到公司沖泡,過年上班期間,知道有些獨立咖啡店有營業,中午仍會去捧場喝一杯。過年期間臺北的天氣變化很大,無論是空氣品質或氣溫都是。中午用完餐後,去喝一杯,老闆正在挑「小粒耶加」的豆子,已經烘焙完畢,還是要挑豆。知道耶加,卻不知還有「小粒」?一經比較,果然,比一般耶加雪菲的豆子還小,想必在烘焙上愈困難。鼻子和氣管不舒服,原本擔心咖啡只會變成我的緩解劑,想不到,後來還是有喝出其偏莓果味的果酸,雖然,有些味道因為嗅覺的失靈沒辦法分辨出更細微的細節,但是,好喝就好!有趣的是,喝完咖啡,只剩下空空的咖啡杯,竟然讓我聞到杯底的桂圓、龍眼味,也是這支豆子其中一個鮮明的氣味。

Facebook: NO.7 Coffee
LINE:seven0715coffee
電話:0977-449-337
營業時間:8:00-20:00
消費:現金

【展覽】臺南市安南區∣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無標題
圖1
無標題
圖2
無標題
圖3
無標題
圖4
無標題
圖5
無標題
圖6
無標題
圖7
無標題
圖8
無標題
圖9
無標題
圖10
無標題
圖11
無標題
圖12
無標題
圖13
無標題
圖14
無標題
圖15
無標題
圖16
無標題
圖17
無標題
圖18


2017.1.10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是臺史博正式開館的第一檔常設展,猶記當初開館初,新聞上常提到這個展覽,因為大量的民眾造訪,而上了不少新聞。展覽使用大量的情境與假人展示。因為空間挑高,所以展示也都是向上發展,雖然有的很巨大,但是無法仔細看到細節。展覽內容是個故事串,簡而言之,就是臺灣島嶼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與故事。從史前人類、原住民,16、17世紀的世界貿易中心,再到帝國殖民與資源掠奪,西拉雅人與荷蘭人的初次相遇,文化、貿易的演變,鄭成功時期與清領臺時期,漢人度過黑水溝的移居,漢人文化的敬天祭祖的儀式等民間信仰,島上日本時代高砂族與平埔族群的不同,日本時代的城市風貌與聚落,漢人信仰中心,日本時代的派出所與當時的警察制度,還有「宜蘭座」的故事。國共內戰與國民政府遷入臺灣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生活教育等。

整個展場想把臺灣這個島嶼上的演變走過一輪,說明臺灣島是個移民的社會,只不過,這個移民社會不斷的在變動,是持續在流動的,展覽並沒有辦法完整的、詳細的呈現變化,只能是概略性的呈現。到後面警察局、廟宇、騎樓樓房那裡的動線就比較混亂了。

在這裡,我感覺到有臺灣的先住民展、采田福地、平埔族群展、地圖臺灣、黃虎旗展、康熙臺灣輿圖展、人類學展、艾爾摩莎展等展覽的融合,展覽有很多的主題與面向,每個主題又倱可以引伸出更多元、更深入的故事。若沒有聽導覽,其實是可以細看很久的。

【展覽】臺南市安南區∣好好吃:臺灣飲食文化特展

無標題
圖1
無標題
圖2
無標題
圖3
無標題
圖4
無標題
圖5
無標題
圖6
無標題
圖7
無標題
圖8
無標題
圖9
無標題
圖10
無標題
圖11
無標題
圖12
無標題
圖13
無標題
圖14
無標題
圖15
無標題
圖16
無標題
圖17
無標題
圖18
無標題
圖19
無標題
圖20
無標題
圖21
無標題
圖22
無標題
圖23
無標題
圖24


2017.1.10

「好好吃:臺灣飲食文化特展」也是我想到臺史博看展的原因之一,結果,去看展前,才知道原來是巡迴展,好大的一個巡迴展。照片還沒拍完全部耶!首站是臺中的科博館,也不知道為何沒注意到這個展覽的資訊,直到臺史博展出,才知道。這個展覽,從吃的常民生活開始,然後,就發現了很像我們的食物與食品的食安展,還有友善農友、友善環境與生態,節氣與食物的關係,先民的採集、漁獵和農耕生活,又很像在先住民展的味道。和吃有關的俚語,翻面的設計,也很熟悉。倒是裡面有一句,我超愛的!然後,也有腳踏車,賣冰的,簡直就是在說武車,常民小吃-路邊攤、雜貨店、剉冰,陳樹菊的菜攤也復刻出現,農曆民俗年節、節氣等祭禮的禮俗和要準備祭祀的食物,與食物有關的器具、家具等,檳榔攤。原住民看南島語族的食物與文化,那人偶不就是臺博館原住民人偶的復刻版嗎?流水席、臺菜文化、永續海洋與海鮮,從食物看資源與廢棄物分類等。一個特展裡,包羅萬象了許多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