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解說】臺博館南門園區建築與歷史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紅樓(樟腦倉庫)
2018.3.30

不知有多久沒有解說臺博館南門園區的歷史與建築,上午的定時導覽,難得有開成!而且,只有一位民眾。這位民眾好幸運,由我為他進行「專屬導覽」。從園區的建築、城牆石、鵝卵石、考古挖掘坑、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紅磚、消防貯水池、園區裡的亞歷山大椰子樹,一點一滴的透過建築、變動的痕跡,將這裡的歷史和變化從容的與民眾分享。沒想到,竟然講了1小時又40分,嚴重不合格的超時導覽啊。還好,民眾聽得意猶未盡。最後,民眾與我分享他的心得和為何他如此的有興趣,在聊天的過程中,意外得知原來是博物館志工大姊的朋友,謝謝您來登記臺博館的定時導覽,讓我順利「開市」。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展覽】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鹽月桃甫×顏水龍×李梅樹×高俊宏 作品展

圖1。翻攝自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封面

圖2。翻攝自購買明信片〈橫顏〉∣鹽月桃甫∣1930∣李梅樹紀念館藏

圖3。翻攝自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太陽征伐∣《生蕃傳說集》內頁插畫∣鹽月桃甫∣1923∣南天書局收藏

圖4。翻攝自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排灣圖騰∣《生蕃傳說集》封面設計∣1923∣鹽月桃甫∣南天書局收藏

圖5。翻攝自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邦查國人引見圖∣1923∣鹽月桃甫∣國立臺灣博物館收藏

圖6。翻攝自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女子像∣約1930年代∣鹽月桃甫

圖7。翻攝自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雅美族的小孩∣1982∣顏水龍

圖8。翻攝自2018三峽梅樹月手冊∣蘭嶼印象∣1975∣顏水龍
2018.3.28

利用回診後的空閒時光,到三峽的「李梅樹紀念館」走走,是首次到訪,卻有很多收穫。還沒入館,就被館名震懾到,館名可是陳奇祿院士的題字。此外,3/24-4/29是2018年三峽「梅樹月」活動。在李梅樹紀念館舉辦了「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鹽月桃甫×顏水龍×李梅樹×高俊宏  作品展。這次展出的畫作,非常有看頭,而且有豐富的故事。雖然以鹽桃月甫為主,卻串連起日本時代的許多畫作、雕刻家等,像是陳澄波、顏水龍、李梅樹、陳進、郭雪湖、立石鐵臣、石川欽一郎,還有見證「臺陽美術畫會」的創立等,其實是日本時代與臺灣關連非常密切的畫家,而且其畫作,有很多原住民的題材,透過繪畫傳達對原住民議題的關心。由此,也串連起顏水龍因為核廢料決定存放蘭嶼,而畫了一系列的雅美(達悟)族的畫作。透過這樣,傳達對土地和人們的關心,一如高俊宏老師透過攝影與素描,傳達日本時代,總督府為了採樟製腦的資源開採,一如對山區和原住民的掌控。展出的畫作、照片、書信,裡面都有很多的故事讓我瞭解那個時期的人、事、物。鹽月桃甫對原住民議題的創作,不禁讓我連想到森丑之助。只是,不同的是,鹽月桃甫已經被很多人淡忘。

原來他在臺灣住了25年,直到228事件才回到日本,不過,在回到日本不久,1954年即過世。從他的畫作,可以看到對1930年霧社事件的紀錄和關注。而這些畫家的繪畫風格,可以明顯的看到不同時期有立體派、野獸派、印象派等風格相互影響。

圖2。是鹽月桃甫〈橫顏〉的作品,這是位在現今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馬細道邦社」的少女。該社與「霧社翻」是宿敵。

圖3。是太陽征伐∣《生蕃傳說集》內頁的插畫,是鹽月桃甫於1923年畫的。太陽征伐的故事,是泰雅族的說。就是原本有兩個太陽要輪班,結果後來它們不照排班,兩個一起出現,結果地面上的作物和人都被曬死了。地上的人們怕人會死光,於是組成了「射日大隊」要去把其中一個太陽射掉,這樣才不會都是白天,而且太熱。其中一個太陽被射死了,後來變成了月亮,就開始有白天與晚上,四季的分別。

圖4。就是《生蕃傳說集》的封面設計,也是鹽月桃甫在1923年畫的,到現在還是很棒的味道。一看就知道是排灣族的百步蛇和人形紋、人頭紋,還有梅花鹿呢。

圖5。是鹽月桃甫1923年畫的〈邦查國人引見圖〉,這是借自國立臺灣博物館的藏品。主要是描述1608年阿美族人與德川家康會面的事件畫。會有這幅畫是因為1923年裕仁皇太子(後來即立的昭和天皇)來臺灣行啟之旅,要呈現給皇太子觀賞的。這件作品在皇太子看過後,就封存在臺博館,直到先前有人在找這幅畫,發現典藏在臺博館,但是,作者和畫作題目早已遺忘。經學者專家調查,確認是鹽月桃甫1923年的作品,也是1923年後,首次公開展出。

圖6。是鹽月桃甫約1930年代創作的女子像,我很喜愛這幅作品,現場看的感覺很吸引人,可惜沒有明信片可以購買。

圖7。是顏水龍1982年畫的〈雅美族的小孩〉,他是第一個到蘭嶼的畫家。這幅畫作創作的年代,是臺電在蘭嶼建核廢料貯存場完工啟用,也就是騙蘭嶼原住民說要在當地建罐頭工廠。其實,這幅畫的三個孩子的表情是一連串,表示顏水龍為蘭嶼原住民發出不平之鳴。

圖8。是顏水龍1975年創作的〈蘭嶼印象〉,明顯一看就知道是在說明蘭嶼的雅美達悟原住民,有拼板舟的意象,還有船之眼的圖案。不過,根據解說員的說明,這幅作品之前在中國上海展出時,竟被無知的中國官員政治化,將雅美達悟拼板舟的「船之眼」,認為是國民黨黨徽或中華民國國徽的十二道光芒,真是無語。

鹽月桃甫、李梅樹、顏水龍的作品很值得細細瞧,而且我才知道,原來鹽月桃甫是入贅婚,所以他的姓是太太娘家姓。想不到日本人也有入贅婚,至於他為何入贅婚?就請去現場聽解說員說故事吧。此外,在臺北大學的北大草原也有另一個「斯土容顏-畫筆與鏡頭下的跟時代對話」李梅樹×呂基正×陳澄波×梁正居×成福國小  作品聯展。梅樹月期間,李梅樹紀念館竟然都免費,把握機會去看難得一見的畫作吧。

電話:02-2673-2333
Facebook:李梅樹紀念館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旅行】基隆市仁愛區∣益記麵線羹

圖1。基隆益記麵線羹店面

圖2。麵線羹裡有魚漿羹、豬腸
2018.3.18

繼續亂逛的路程,發現路邊一家麵線羹很多人,逛完了想逛的街道,再往回走,走到這家只賣麵線羹的店,點了一碗麵線羹,看起來很清爽不花俏,除了麵線,就是看到魚漿羹。嚐起來,麵線很清爽,不糊爛、也不會太硬澀,真的是口感剛好,羹也很好吃,有魚的鮮味。想不到勾芡沒有太厚重,所以蠻好吃的。意外發現裡面還有豬腸,但是,不是滷的。而是新鮮煮熟的豬腸,吃起來新鮮、沒有腥味,是嚐得出新鮮度的。一碗看似不太起眼的麵線羹,用料雖然簡單,但是卻能做出讓我印象深刻的美味,是吃完當下,還會想再來吃的那種滿足和喜愛。後來,才知道這也是基隆在地有名的店家,但是,更開心的是,我並沒有刻意找店,完全光憑直覺就坐下來享用了。

消費:現金
電話:02-2424-5412
營業時間:7:00-19:00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旅行】基隆市中正區∣上島咖啡

圖1。店面

圖2。騎樓招牌

圖3。店內

圖4。卡布奇諾

圖5。招牌咖啡

圖6。杯子上有貓
2018.3.18

走著走著,很想喝杯咖啡。雖然有電話身為基隆媳婦的同學,不過,並沒有找到同學說的店。反而是因為亂逛的行程,意外發現這家咖啡店。剛發現時,我以為和連鎖的「上島珈琲」是有關係。直到回家後,上網查詢,看到店家的「臉書」,才發現完全沒有任何關連,只不過剛好也叫「上島」罷了。也因為好奇心,才知道這是臺灣人自己開的咖啡店。創業之始自1979年,正好是我出生那年。到如今,已經將近40年歷史。而且已經傳承到第三代,不過也因為看到店家的臉書,才曉得原來店家老闆因健康因素,想把店面頂讓出去,希望有人能接手,放出這個消息已有一年多。店裡面很有趣,因為呈現的是30、40年前當時的咖啡店氛圍,放得音樂也都是經典歌曲。店裡有一個燈片,遠看我還一度以為是帽子歌后鳳飛飛,後來看了臉書,才曉得是上島咖啡的第一代員工,作為店家的活招牌。超讚的,好敬業,而且很正式。看了很多資料,才曉得原來基隆的這間上島咖啡,其實有很多的故事,也是基隆人早期約會、相親的地點。可以說是基隆著名地景了。

到這家店,事後才知道,一年多前他們才重新整理過,稍為小修了內部的裝潢,很多東西都還保留當初的樣貌,所以有種時空膠囊的味道。雖然是第一次來,而一開始也誤以為是和日本上島有關係。不過,後來發現絲毫沒有關係。老闆會開這家店,純粹和基隆的國際商港發展和貿易有關係。因為是商港,一定有很多外國的船員會上岸到基隆,一定會有人想喝咖啡,此外也一定會有很多的柏萊品。從店家的歷史知道,原來一開始開咖啡店,用的是咖啡磚沖泡。「咖啡磚」我可是完全沒有看過呢。後來,因為有客人更講究,也因為是港口的關係,可以取得一些國外的咖啡。而當時又是流行日式虹吸壺,所以老闆就學了虹吸壺來煮咖啡,一直到今天。

雖然沒來過,好奇心的我,點了一杯卡布奇諾,好友點了一杯招牌咖啡。我好奇的望向吧檯,發現工作人員很專心的用虹吸壺煮招牌咖啡,煮法很日式。當我們的咖啡端上來,我的卡布奇諾上面有灑肉桂,不過肉桂粉的下面不是牛奶泡,而是有甜味的鮮奶油。喝起來,有厚度和帶有烏梅酸味,黑糖味道的黑咖啡與鮮奶油的味道很契合。好友的招牌咖啡,他覺得很厚重,最後我拿我的咖啡與他換喝。

招牌咖啡的確很濃厚,不過,當溫度稍降,我就發現口感很厚實,而且沒有焦味,也無苦味和澀味。同時,隨著溫度逐步下降,明顯的烏梅味散發出來,濃郁的黑糖味道也不斷的湧出。而且口腔的觸感很滑口,還帶有黏性的口感。是少見好喝的日式虹吸煮法的一杯咖啡。反而讓我細細品味這杯咖啡,直到最後一滴喝完。最後,才心滿意足的離開店家。事後,發現店家的點心、鹹食也有水準,下回再造訪,再品嚐店家自製的點心和食物。

消費:現金
電話:02-2426-0455
營業時間:10:30-22:00
Facebook:基隆上島咖啡店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食記】日本京都∣%ARABICA Ethiopia Mocha Harar

網頁截圖來源:arabica.coffee/ethiopia-mocha-harar-jp
2018.3.24

當我抵達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距離午後分享課,約還有30分鐘。前同事頌儀在課程前幾日就私訊給我,要與我分享來自日本京都"%ARABICA"的咖啡豆。還事先傳了網址給我看,就是從網頁截圖的這個畫面。仔細一瞧,依索比亞的摩卡哈拉爾。看網頁上的說明,這還是日本京都限定咖啡豆。有關咖啡豆的風味,有提到果酸味和甘甜味,似乎還有莓果的味道。前同事頌儀提到有花香等味道。

經頌儀的研磨和手沖後,咖啡本身是屬中深烘焙的程度,乾香氣帶有果酸和堅果味。但是口感厚實,的確前段有茉莉花的清爽香氣,還有烏梅酸味,後面有甘草的甘甜味,黑糖味道和香氣,還有深沉的巧克力味。想不到當咖啡液體的溫度逐漸下降,茉莉花香的味道更為突顯。整體口感很滑順,是平穩實在的好喝咖啡。好奇的探訪這家咖啡店的網站,在美洲、東亞、南亞、中亞、中東、歐洲、北美都有店,可是世界連鎖,連香港、新加坡都有開店。可惜臺灣沒有,難怪只要有人去到日本京都就會帶。謝謝頌儀分享,親自手沖的好喝咖啡。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解說】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分享解說技巧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常設展門票(示意圖)
2018.3.24

感謝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以下簡稱科教館)給予機會,讓我可以前往,向該館志工分享「解說技巧與經驗」。科教館正好從3月起一連休館3個月,因內部有工程要進行。館方利用三個月休館期間,幫志工安排一系列的培訓課程,其中一門課,就是導覽技巧。接到電話正好是休假日,坦言有嚇一跳,想說怎麼科教館會找到我呢?詢問之下,也是要感謝前同事竹聆和頌儀的推薦。接到科教館承辦人曼怡的來電,瞭解培訓的目的和方向,就在思考要如何進行這門分享。以往,被邀請到其他單位分享,我都會以該館正在展出的展覽為案例,模擬他們在解說時會碰到的問題,甚至是根據該館的展覽,直接在現場演繹我的解說方式,並且在解說的過程中,融入我個人的導覽技巧重點。最後,再系統性的告知,在導覽的前置作業、中期、後期要如何準備和呈現。只是,這次正好科教館休館三個月,沒有展覽可以構思。只好從臺博館既有的建築和展覽作為示範的題材。在構思要分享的過程中,也向在該館的前同事詢問該館志工在解說上會面臨到的問題和狀況,並且在分享時融入分享的內容之中。盡量讓他們知道解說技巧的重要性和多變性,也不是準備好資料,就可以永遠就不用再變化和更新。反而是,更要與時俱進,依舊要不斷吸收相關新知,並且無時無刻的找蒐集和時事、民眾生活有關連性的題材,結合展覽和活動成為解說過程中的新火花或養份。原本,想說只會和承辦人和志工共度午後,沒想到科教館陳館長假日還到館內來打招呼。感謝陳館長與科教館的同仁們及志工夥伴們。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解說】臺博館本館+土銀展示館+228公園及文化資產導覽APP推廣活動臺北場

圖1。文化資產導覽APP歡迎下載使用。

圖2。瞧瞧臺博館周遭有哪些文化資產。

圖3。結合AR功能也可以看到附近的文化資產。

圖4。文化資產局相關人員及委辦單位開場。

圖5。說明臺博館本館及創館的過程。

圖6。說明臺北府天后宮的遺跡

圖7。說明黃氏節孝坊。
圖8。解說放送亭
圖9。說明228公園的歷史及西式噴水池和周邊的棕櫚科植物

圖10。說明急公好義坊原本的位置和故事。

圖11。介紹臺博館土銀展示館的前世今生。

圖12。介紹三井株式會社舊廈。

圖13。介紹廣場上的兩座銅牛的故事背景。
2018.3.15(以上照片均來自文化資產局-國定古蹟環景導覽粉絲專頁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開發一個「文化資產導覽APP」,利用手機、網路和APP裡面的AR功能,得以讓民眾在沒有導覽人員的狀況下,也能瞭解周遭的文化資產和故事。為了推廣這款APP,分別在臺南和臺北各舉辦一場推廣活動。我因為被長官推薦,而被文化資產局鎖定為臺北場的解說人員。

導覽的路線和文化資產局和委辦單位討論多次 ,最後才確定從臺博館本館出發,瞭解黃氏節孝坊、放送亭、臺博館土銀展示館及三井株式會社等古蹟,也分享公園與臺北城、博物館與臺北城和臺北車站的歷史,還有五座涼亭、西式噴水池、日式池塘、衡陽路與急公好義坊、騰雲號和臺鐵九號火車頭,還有廣場上的銅牛。

很久沒講228公園人文史蹟,還好多日前有加強準備,沒想到除了之前網路報名的民眾,現場還有不少立即報名的民眾們,最後人潮愈來愈多。是說,這個APP要如何取得和使用呢?只要分別在ios平臺或android平臺輸入「文化資產導覽APP」就能找到下載和使用了。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食記】臺北市南港區∣經典咖啡研究學苑 耶加雪菲孔加(woka)水洗

圖1。耶加雪菲孔加

圖2。掛耳包上的說明
2018.3.22

謝謝元芳姊給的經典咖啡研究學苑詹依宸老師烘焙「耶加雪菲孔加(woka)水洗」,午後沖了一杯。在還沒沖之前,就有聞到好聞的乾香氣「花香」。沖了之後,無論是濕香氣或喝得味道,都有「檸檬味」,後面稍降溫時,則有新鮮「金桔」的味道,那種酸的感覺。當溫度降到接近室溫,則很像紅茶的口感和味道。愈冷的口感,紅茶的味道和感受更為明顯。很好喝的一支豆子。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旅行】基隆市中正區∣信二路286巷

圖1。信二路286巷與鈴蘭燈

圖2。日本時代基隆市街圖

圖3。巷道內
2018.3.18

經過信二路286巷,覺得這裡很特別,就是有某種時代的氛圍。現場還有很多迷你油畫、繪畫、甚至是早期的明信片,再加上現場的一張日本時代基隆市區街道圖。還有那像一個個鈴蘭花的路燈。雖然是一條小巷子,卻有吸引人走入的吸引力。

仔細的看了巷道裡的相關圖文介紹,原來有鈴蘭燈的那棟建築的原址,之前是龍王廟舊址。而這附近,在日本時代的信二路,其實有「基隆銀座」之稱,意思就是商業活動、經濟活動都非常的活絡。此外,當時這附近以日本人聚集為主。現場有很多早期的明信片建築繪畫圖,明信片裡的建築和街道好美。現在,只能從僅存的一些建築去遙想當時的盛況。想不到一條小巷子裡,竟然有這麼多的故事。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旅行】基隆市仁愛區∣自立書店

基隆市自立書店
2021.1.24
自立書店創辦人陳上惠先生過世。


2018.3.18

只是經過「自立書店」門口,覺得這家書店和臺北市中正區重新南路一段上的「資深書店」的氛圍很像,就在店門口拍下照片。回家後,再細看照片,發現書店的名稱,招牌上的字很漂亮,而且還有「落款」,下面有「蓋章」,引起我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因為不記得自立書店的地址,也想藉由網路的方便性,查詢註記。沒想到,一查之下,竟然發現了「自立書店」的故事。雖然,只是約略讀過去,已經覺得基隆市的自立書店,根本可以稱為是基隆的「文學地景」之一了吧。

簡述之,這間書店是由創辦人陳上惠先生創設的,而騎樓入口上的招牌美麗字體,是由他的國中老師「王寵惠」先生所寫的書法。看到「王寵惠」我嚇到,但是,一查詢,確定剛好只是「同名同姓」。此話怎講?一般人若看到「王寵惠」三個字,立馬連想到的,是中華民國政府首任司法院院長,也是第一屆中研院院士,也擔任過外交部長。而連想到王寵惠,會連想到他有兒子是知名建築師,也是作家,王大閎先生。還好,並不是同一人。但是,字真的很漂亮。

而且這間書店,是1947年成立,是基隆市歷史最悠久的書店。而書店和隔壁的餐廳所在的建築是日本時代所建的新維多利亞風格建築。有關這家書店的歷史過往,網路上資料不少,簡單列出連結一連結二,給朋友們參考。真是有眼不識泰山,下回再到基隆市,經過自立書店,是該要好好進去看一看的。


消費:現金
電話:02-2422-3522
營業時間:
11:00-21:00(星期一~六)
12:00-20:00(星期日)
每月最後一個星期日休息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旅行】基隆市仁愛區∣奠濟宮廟口小吃

圖1。肉粥

圖2。天婦羅和蝦捲

圖3。ちくわ  Chikuwa  竹輪 吉古拉
2018.3.18

國中以前,常常和娘、小妹來基隆走走,知道有到奠濟宮前的廟口小吃,像是綿綿冰、鐤邊趖等。不過只知道吃,不知道廟口小吃的確切位置。長大了來幾次基隆,卻也少去廟口,只知道人很多,不太想去人擠人,而且每次到基隆都是有事情專程去。並不是去玩的,所以也不會特別繞過去。

因為加班累了,想走走,剛好好友來約,就一起到基隆走走。也不知道要走去哪,出了火車站,就啟動隨意模式,也沒有走港口廣場和城隍廟前的那條路,反而是從隔壁條走,沒想到就這樣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基隆的核心區。在隨意自由行的狀況下,先是走到了「李鵠餅店」的本店,吃了咖哩酥和綠豆沙口味的蛋黃酥。無意間看到很多的老建築,在地的小吃。甚至,意外的就走到奠濟宮前的小吃集中區。即使走到小吃集中區,也沒有刻意找知名店家,而是憑直覺,看到想吃的就坐下。

所以,在一個攤子前,點了「肉粥」、「蝦捲」、「天婦羅」和意外在食材櫃上看到的手寫字,並不在價目表上的「吉古拉」。

「肉粥」當正在吃的時候,看到老闆加料進鍋裡,才知道原來這肉粥是老闆事先用生米加油蔥一起煮到米呈現半熟。現場再用高湯加半熟的米熬煮,類似「飯湯」的狀態,但是稍為有糊化了。其實很簡單,主要是湯頭要好,米炒香,再加上熬煮的口感適中,盛給客人食用前,再灑上一點點油蔥酥和芫荽末,就很好了。有高湯、油蔥和米飯的香氣,簡單而美味。

「蝦捲」內部飽滿扎實,有蝦漿、豬肉漿、韮菜和調味料,口味剛好。「天婦羅」就是魚漿,但是很棒的是有明顯的「魚」的鮮味,而且口感軟而有彈性。兩者吃「原味」都很讚!一旁的蘸醬是老闆自己調製的甜辣醬,蘸了另有風味。

「吉古拉」真的是意外看到,因為看到老闆的食材櫃上有貼張紙條,寫著「吉古拉」和「涼筍」,確認價目表上沒有。我不加思索請教老闆有「吉古拉」嗎?老闆肯定回答,拿了吉古拉,切成小段,再放入肉粥中的高湯汆湯,瀝乾盛盤後,加上薑絲和醃漬小黃瓜就上桌。一嚐,又是滿滿的魚鮮味。也是新鮮魚漿做成的,這樣的吉古拉真好吃。

然而,「吉古拉」是什麼呢?原來,就是常說的「竹輪」。根據TripMoment的文章才知道來龍脈,「吉古拉」就是「竹輪」,而「吉古拉」是日語的中文音譯。但是,只有基隆人會這樣說,「吉古拉」等於「ちくわ 」。「ちくわ 」的日文漢字,等於「竹輪」,意即早期是把魚漿裹在竹管上,再炭烤熟,因為竹管的味道,所以稱為「竹輪」。" Chikuwa"等於是「ちくわ 」的拼音。好像在講「繞口令」啊。不過,吃過了基隆的「吉古拉」,在臺北就不會想再吃「竹輪」了耶!因為口感和味道都沒有基隆的好呀。真的不一樣!!!

消費:現金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食記】臺北市萬華區∣打狗霸Takao1972昆明店

圖1。蔬菜盤

圖2。牛肉盤

圖3。蛤蠣盤
2018.3.12

爹手機的電池有問題,約了同事一起到西門町獅子林的二手手機店換電池。原本想去萬華運動中心對面的「阿西魷魚羹」吃碗羹後回家,不料竟看到老闆已經在收拾。後來想想,就去了有大鯨魚彩繪的打狗霸吃小火鍋。曾經在這裡附近住過一段時間的我,自然是印象深刻。只是這棟大樓直到旅館進駐,我才得以一窺裡面的樣子。

想不到,打狗霸火鍋平價實惠,最近還推出「吃到飽」。早就過了吃到飽的食量,點單點也是吃得太飽。那蔬菜盤料非常豐盛,牛肉盤的肉也不錯,都很新鮮。自己也想吃份蛤蠣,蛤蠣很新鮮,而且肉很肥厚又飽滿,真是鮮美無比。之後有機會再來嚐嚐日本料理吧。

消費:現金、刷卡
電話:02-2331-3677
營業時間:11:00-23:00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食記】臺北市中正區∣勺勺客

圖1。金齌玉膾

圖2。酸嗆土豆絲

圖3。快炒半天花穗
2018.3.17

感謝好友找我吃飯,沒想到是我耳聞已久,卻一直找不到適當機會上門的「勺勺客」。對陝西菜一直有好奇心,只是要吃這家店,必須要揪人才行。好友想找人吃飯,就約了我。就點三道,本想點三加一,店員勸退,擔心我們吃不完,是很有良心的店家。

「金齌玉膾」是炸魚塊,用蔥爆香後,洋蔥等拌炒,再加上柳丁切片,呈現酸酸甜甜的滋味,類似糖醋的味道。魚肉內部鮮嫩,頗開胃又下飯。

「酸嗆土豆絲」,土豆即是馬鈴薯,生馬鈴薯切絲,應該是燙過後冰鎮,才能保持脆度。再用蔥、生大蒜、乾辣椒、花椒、醋等去快炒,清爽又保持脆度,而且充滿香氣與味道,簡單但是好吃。

「快炒半天花穗」,半天花穗就是檳榔心的嫩花。煮這也要先燙過去菁,才能才炒,才不會刮口腔。因油夠,所以吃起來不乾澀,嫩度與脆度兼具。

店家的白飯煮得不錯,口感很好,賣相也不錯。

消費:現金、刷卡
電話:02-2351-7148
營業時間:11:30-14:30、17:30-21:30
星期一休息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展覽】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

圖1。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特展開幕

圖2。陳偉智老師導覽

圖3。排灣族連杯

圖4。阿美族檳榔袋

圖5。踏察的足跡地圖

圖6。漢人與原住民民俗信仰記載

圖7。採集文物的採地在臺灣地圖的相對位置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臺灣島蕃族

圖13。臺灣島蕃族

圖14。臺灣島蕃族

圖15。宜蘭地圖

圖16。與會貴賓們合照

圖17。照片有故事

圖18。這次才與世人重新見面的照片

圖19。坪井正五郎

圖20。也是首次在大眾曝光的照片

圖21。喪事「哭調仔」的文字記錄
2018.3.8

3月初,收到臺大圖書館紹薇姊的私訊。得知3/8這天在臺大圖書館日然廳,「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特展要開展。看了訊息,上午開幕,還有笠原政治教授的專題演講「伊能嘉矩與臺灣原住民研究」,下午分別有「部落對話」及學者對話,各別邀請了吳密察館長、潘朝成教授(噶瑪蘭族)、瓦歷斯.諾幹(泰雅族)、潘秋榮(賽夏族)、潘正浩(噶哈巫族),還有陳偉智老師、林開世教授、痛元昭教授共同與會。真是來的好,不如來的巧,正好這天我補休,可以專程前往參加一天的活動。

開幕式在圖書館的國際會議廳舉辦,由吳密察館長說明這次舉辦展覽和活動的脈絡,再由陳偉智老師帶領大家到展場進行導覽,展覽分為「遭逢:遇見臺灣」、「建構:成為殖民地人類學家」、「發聲:誰是報導人」、「旅行:臺灣田野調查與採集」、「再現:當代多元迴響」、「伊能嘉矩年譜」、「伊能嘉矩臺灣踏查GIS」等主題。在導覽的過程中,我也仔細的看了每一件展出的文物,也是1928年伊能嘉矩的手稿和收藏的原住民文物,20年後再一次的合體。每一件文物其實都很棒,而且都很有故事。再加上伊能嘉矩留下來的手稿和書信,有日文也有漢文,才瞭解原來他會說漢語、寫漢字。所以,紙本全是用毛筆寫出來的。當然,這樣的全島踏察有其背後的原因,不外乎為了對殖民地的族群的認識瞭解,還有為了教育的目的,從語言、文化、信仰等角度去進行分類。

然而,從收藏的文物和紙本上的文字記載,也可以知道日治初期,不是想到山裡就能去的,不僅要有通譯和警察的陪同,也會影響到路線行進的可能。甚至,有些踏察和訪談和留下來的資料,仍是有疑義的地方,透過後人的整理注釋,甚至運用地圖與網路,整理出來,呈閱一個有意思的脈絡和路線。此外,這份踏察也影響後來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五年理蕃計畫以及原住民教育的各種面向。卻也因為知道伊能的寫漢文,從他的角度看清國文獻,也別有一番趣味。

透過展場的仔細觀察,伊能嘉矩在回日本後,所設置的臺灣館,典藏的文物,最後又於1928年回到臺北帝國大學,藉由這次的展出,可以將文物和書面資料進行連結,而看出不一樣的內容和感受。還有這次在南天書局魏德文先生提供一張伊能嘉矩在踏察時,與通譯、警察和原住民們的合照,以及他陪同後藤新平在1904年到桃園山區視察時的照片,首次在這次的展覽中曝光,背後也是有故事的。更不用說,經常看到的「臺灣蕃人相貌圖」,我只看過採繪版本,而且這個版本是1900年去法國萬國博覽會時展出時使用的。在這裡看到原本照片拼貼的結果,還有未拼貼前他們拍照的狀況,以及實際照片和彩繪版本在表情細部上的明顯差異。

透過笠原政治教授的分享,才曉得為何伊能嘉矩在日本會被歸類為歷史學家的原因。卻也有一名韓國學者,認定伊能是人類學家。此外,透過下午2場對談,發現無論是從部落或是學者的角度,每個人對伊能嘉矩在120年前進行的這一場踏察對後人的影響,無論是在歷史、文化、教育、政治各方面,到現在還是很深的。而每一個人對他的踏察都從不同角度去闡述對他的瞭解與再發現,原來一場踏察,無論是從後人,甚至是當時的日本官方,學界,都有不同的考量和看法,無論是對原住民的分類、文化的解讀,一直到現在,都有多元而豐富差異的面向。一個人在120年間,可以不斷的被拿出來討論,對於他做過的事,一直不斷從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知識,有新的認知與理解,這也是很有趣的事情。有趣的是,他有跟坪井正五郎學習英派的人類學知識,然而,妙的地方在於,伊能的田野調查不被人類學家認為是完整的作法。可是坪井正五郎雖然是人類學家,我卻意外得知,坪井正五郎是不做田野調查的,這真的很有趣啊。不知下個20年後,又會是怎樣的面貌呢?展覽的文物值得一看,展出自即日起到5/6,網站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