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3日 星期日

【食記】RUFOUS COFFEE

搬家後的店面

邊間的小空間與窗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有歷史與韻味的舊建築
2019.1.13

全家提前幫娘作生日後,吃得極飽,想走走去熟悉的店家喝杯咖啡。原本想在信義區。忘記老闆週日店休。還好,只搭兩站,中間有換線,就來到上週想來最後沒有來的RUFOUS COFFEE[Blog](連結)∣[Facebook](連結)。原本,以為自己是店家搬家後,第一次到。來想起,曾經來過一次,而且是晚上。店內完全呈現客滿,原本想等位子,後來發現,因為本店搬家後,是處在巷子與大街的邊間。所以,建物本身旁邊還有一小條畸零地帶狀空間,形成戶外的候位區,同時也是癮君子的飲用區。純粹是店內滿座,空間較不流通,讓我感受較悶。看到這個帶狀空間,其實我很喜歡。又有一面植物,其實很舒服。雖然只是在窗戶的窗臺上當桌,坐在椅子上喝咖啡。其實,反而較通風,而且舒服多了。不遠處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紅磚舊建築,也形成一個景色,其實很有味道,也是我喜歡。

點杯衣索比亞的西達摩品嚐,微柑橘的果酸風味,明顯的嘴脣黏滯感,隨著溫度下降,本身的醇厚感也變得愈來愈明顯。細細的品嚐完咖啡,起風了,感覺微冷,就離開了。喜歡這個小窗臺的感覺,想不到,老闆會拿越南咖啡的不鏽鋼器具來放已沖過的咖啡渣,作為除臭劑或菸灰缸,就覺得還蠻有趣的。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展覽】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入口
2019.1.12

展覽去(2018)年11月開展,從展覽名稱來看,若只看表面,可能會認為與普希金有關的展覽。但是,當開始知道一些展覽宣傳後,重點在於這個展覽來的展件,是源自"普希金博物館"的收藏。否則,若以為會來一些普希金有關的藏品,真的就會誤會大了。不過,的確也有不少人是因為展覽名稱,而專程來看展覽的。但是,如果是衝著"普希金"這個名號,可能會大失所望。因為沒有任何與"普希金"有關的展件。再者,可能會發現,怎麼都是17-20世紀歐洲繪畫的作品,從古典…而且有一大部份是印象派、野獸派等作品,可能會一頭霧水吧。會覺得怎麼都是在說法國畫家的作品呢?

惠美姊導覽
我不知道,會不會有民眾因為這樣,覺得很奇怪?或是想知道這是怎麼回事?然而,這樣的疑問,還是與俄國和法國之間在蘇維埃之前的歷史有關係,也就是俄沙皇帝國時期。曾經有一段時期,國際上的通用語言是法語,而不是我們現在熟悉的英語。這也就是說,法國曾經國力非常鼎盛。而沙皇俄國,雖然大多數的土地是在亞洲,一部份在歐洲,但是,無論語言、文學、音樂科技、藝術等各方面,無不受到法國的影響,甚至是向法國學習。在當時,俄國人說法語是上流人士的主要交流語言,要最新的新知各種知識、流行,無不以法國為模範,有種向法國看齊的意味,直到後來,才慢慢形成俄國自己的主體性。所幸感謝因為工作的關係,曾從臺博館2006年展出"俄羅斯文學三巨人-普希金、托爾斯泰、蕭洛霍夫特展"的關係,對當時俄國與法國之間的歷史和交流與"西化"的過程,在準備展覽時有做過功課,而有一部份的瞭解。才不覺得奇怪。

不過,俄國主體性的形成,則不是在這個展覽會討論到的範圍。重點是,因為當時俄國在各方面向法國學習,造成當時很多俄國的貴族對於法國的藝術非常傾心,甚至是一種地位、身份的表徵。所以,在俄國會有很多當時法國主流畫家的作品被購藏,而進入俄國貴族的家中收藏。而這些私人的收藏和宅邸、庭園,也就轉變為博物館。不知在當時,這些俄國的貴族,想要把私人收藏的畫作空間轉變為博物館這個想法,是否也受到法國博物館啟蒙的影響呢?

所以,在這個展覽裡,可以看到65件來自普希金博物館的典藏,展現當時俄國在各方面以法國各層面文化為主流和發展的脈絡,也可以發現許多在法國會看到的畫家和作品,在這個博物館裡也不少,而且脈絡也大致清楚。就如同惠美姊說的,如果有看過"印象‧ 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特展(連結),的確會很有感。而在這裡可以看到許多知名畫家和其作品,透過作品,瞭解當時透過繪畫呈現畫家自身的觀察與想法,以及為何畫家會這樣做畫,甚至是創作背後,被解讀出來的故事。同一位畫家,不同時期的作品之間的關係,可能是作品本身,也可能是與別的畫家之間有什麼連結。甚至,在這裡也可以看到畫作演進的脈絡,甚至是外來文化的影響,例如日本浮世繪對於印象派的影響。雖然,我對於畫家的名稱和其作品,並不是這麼的熟悉,但是,看到熟悉的作品,甚至是創作的畫法、故事、想法都很有自己表達的風格時,對我就會很吸引。也透過畫家筆下的世界和場景,呈現當時的法國巴黎與社會現象,以及畫家的自身觀察。

然而,這為何叫風景畫?其實也與當時繪畫創作的主題決定有關,從宗教畫等,後來變成風景畫,在於對光線、影子的探索,呈現出不同的味道和作法。從寫實,到變成對繪畫風景的感受、體認,然後,再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結合其中。還有,畫家們創作,在當時有不少是走出戶外,感受大自然,甚至是到朋友家的庭園串門子,也就成就出這些作品。而且,光、影,一年四季會隨著太陽的角度、天氣變化各有不同,自然要長時間的觀察與累積,才能形成。所以,總而言之,就是從俄國普希金博物館的典藏,瞭解從17-20世紀初,瞭解西洋藝術史的演進。除了從法國三大博物館的角度外,從當時俄國看西方當時主流國度的主流文化與各面向影響力。展覽值得一看,值得去細細體會,直接去看畫吧。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生活】故宮聚餐看展

 2019.1.12


謝謝Amy Lin的照片,這天提早到故宮會Amy Lin等人聚餐,用完餐後,聽Amy Lin「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導覽。

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展覽】京都好博學-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特展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2019.1.5

【京都好博學!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特展】
"UNIVERSITS: A Special Exhibition of the University Museum Association of Kyoto"

前一晚早早就寢,沒想到睡超過12小時才悠悠轉醒,卻沒有解除長期累積的壓力與疲憊。用過家人準備的午膳後,想出門走走轉換心情,透過轉換環境來放空心情,先暫時不想眼前未來要面對的茫然與無助。想起了開展就注意到的"京都好博學-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特展"(連結),北師美術館臉書粉絲頁(連結)一宣傳即注意到,再看到惠美姊與禮明大哥接二連三前往觀展,才讓我總算動了想去看展的念頭。但是,這天純粹只想去放空自己的心情與大腦,原本就不是要專心看展覽的。雖然,出發前是這樣想,到了目的地後,卻一切變了樣(笑)。

趕上了下午2點剛開始沒多久的定時導覽,由國北教大的學生講,講得很淺顯易懂,很符合一般大眾的吸收程度,也有針對一些作品進行較深入的故事說明,例如幾幅浮世繪作品。想不到,才聽沒多久,就見到高傳棋老師也來看展,再不久,也碰到志工秀春姊與兒子前來看展,而且秀春姊還是讓兒子騎重機載來看展的,真是威風!聽完展覽,好奇的詢問現場的展件問題,想不到是館方的承辦人員之一的趙宜恬小姐,在詢問我的疑問下,趙小姐又額外與我分享了很多現場展件的物件背後的故事,還有很多小細節,著實令我非常開心!也非常感謝她的無私大方分享,讓我對這個展覽有更多的認識和瞭解。

這個展覽,是北師美術館少數免費參觀的展覽,但是,現場展示的200多件展件,全是來自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國北教大與國立成功大學的展件,就連部份現場放置展件的桌、椅、櫃,其實都是骨董級物件,本身就很有歷史與故事,更別說是展出的物件本身,那就有更多的故事了。現場的展件完全看不到圖說,但是可以看到來的幾乎是原件,除了幻燈片是數位典藏外,還有原件上的標籤。展覽的內容、質、量都讓我感到驚艷。再從趙小姐分享得知這個展覽的製作花不到新臺幣七位數的經費後,就更讓我覺得,這個展覽根本物超所值,非常值得推薦大家在2/24前去看展,除了週一與小年夜閉館,其餘時間均有開放。當然,這個展覽,雖然這天我只是走馬看花,卻已經起了好幾次雞皮疙瘩,無論是現場展出的物件,還有物件本身背後的故事,甚至是策展團隊整理出來的展覽、故事脈絡,甚至是我自己看,都可以感受到這個展覽是值得多看幾次的展,可以粗淺,也可以深入。如果我住在北師美術館旁邊,我應該會每天來看展。因為物件質感之好,好到讓我會心跳加速!坦白說,不輸臺博館"發現臺灣常設展",也不輸給去(2018)年在中正紀念堂展出的"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特展"。

根據策展團隊譜出的脈絡,從"大學講堂"、"京都生活"、"異地探索"三個主題去呈現展覽內容,藉由抽絲剝繭的方式,讓大家一層層的去認識有千年以上歷史的日本京都。從京都千年以上的歷史,藉由展示主題,傳達給大眾,京都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有歷史、文化、科技、藝術、政治、教育各方面都有深厚底蘊的古都,除了自己本身的文化以外,也告訴大眾,無論是從漢、隋、唐帝國的文化傳播,甚至是後來,葡萄牙、荷蘭、法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開港通商到文化輸入,無論是自願或被迫廣泛的吸收都是讓京都之所以成為京都的因素之一。

從現場的傳統文物,像是人偶、繪畫、染織、石刻、金器、木雕、服飾、飾物、髮飾、教育方式的演進與轉變,工業革命與西化的傳入和科技的發展,都能從軍事、工業、商業、主流流行、教育、技術、科學、音樂、繪畫、藝術、傳統祭儀與祭典等,常民生活的日用品、服飾、宣傳品、小物件甚至是家具、屏風等,認識京都歷史和脈絡的故事。

甚至是從日本幕府戰國時期到明治維新西化的大轉變。政治中心明治維新後,從京都轉變為東京,在這樣的過程,京都並沒有因此而沒落,反而曖曖內含光的溫度吸引著眾多的人們。

即便西化後,京都依舊廣納和吸收,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的從西方世界傳到東方的異地探索,在1895年臺灣島成為日本的領土時,有系統的科學探索和調查,不只是東京的博物學家們,京都也有一批為數不少的博物學家,從地質、宗教信仰、人類學、植物、動物、教育各方面,對臺灣這個島嶼上的原住民、土地、資源進行詳實的調查和地圖的測繪。也留下了非常可觀的紀錄和當時所採集的物件,皆入藏在這些大學的博物館中。

宗教信仰的變遷過程,佛教從印度傳遞到漢、隋、唐帝國,再轉手輸入日本的過程和影響。甚至想瞭解臺灣的傳統信仰,還有非常細緻的門神彩繪實物,得知是日本京都的繪畫師當時特地學習,並且繪製的,非常驚嘆不已。就算是在臺灣,也應該很難得一見了。

京都雖然在當時,也無法避免於西化的洪流,卻因為廣泛的吸收外來文化,卻也沒讓自己的傳統文化流失,還藉由當時的政治、文化的交流過程,看見來自"新大陸"墨西哥的器物,可見東方世界的陶器與瓷器和釉繪,是如何藉由文化的再傳遞和再轉手的過程,帶到墨西哥,並且產出融合東、西雙方文化特色在其中的物件。也說明,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是地球村的概念了。還有,墨西哥的植物編織動物偶,讓我連想到臺灣苗栗的藺草編織,竟是如此相似,也是讓我起雞皮疙瘩的原因之一。

更不用說,在人類學科學、系統、分類的調查下,臺灣原住民的雅美達悟的陶偶、禮刀與禮服,泰雅族群的服飾與勇士們的佩刀,貝珠的踝飾、腕飾、瑪瑙、銅製的項鍊、漢人的服飾,透過土俗人種調查後製作的素燒人偶,呈現京都這批博物學家們調查的成果。

簡而言之,當時的京都與東京是相互競爭的狀態,京都的調查與成果,相較東京完全絲毫不遜色!對於臺灣日本時代的歷史與脈絡,大多數是從東京的角度去認識臺灣,透過這個展覽的呈現,倒是可以從京都的角度認識臺灣。透過館方人員趙小姐的分享,也更深刻瞭解到雖然這批文物在日本京都各大學保存狀況完好,卻也因為二戰結束後,日本政府在政治、教育對於日本在二戰前的歷史、政治、軍事的默然態度,使得這一批文物的研究、資料和脈絡也有了斷層。

從聽定時導覽,到額外聆聽館方趙小姐的分享,再到自己觀看,共花了2.5小時,卻仍是意猶未盡!只是時間已經必須打道回府。離去前,想喝杯咖啡,沒有選擇原本預計前往的咖啡館,而是轉入隔壁"典藏"經營的賣店,點一杯美式咖啡。不錯喝的黑咖啡,菜單上的食物價位也不貴,除了可以付現外,也可以刷卡、悠遊卡和行動支付。而且賣店上午7時就營業,改天平日可以前來悠閒的享用早餐後,再一次好好的看展覽。會轉入隔壁典藏經營的賣店,因為展覽物超所值,竟然免費!當然,要在賣店消費一下,表示支持!

現場的每一件,都值得仔細端詳。而且,來看展的年齡階層,從十幾、二十歲,一直到五、六十歲的觀眾都有,顏質、素質也高。而且,不少各路專業人士都有來,可以看到不少人是帶友人來,從自己的專業和對現場物件的理解,向友人親自說明的。當然,現場也不少網美前來拍照。是的,這是個網美、網紅和文青很多的展覽。想看門道,想看熱鬧,這個展覽都很適合。很棒、很值得推薦大家撥空一睹為快的展覽。我自己都想再多去看幾遍。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閱讀】游高晏∣我和地球人相處的日子

游高晏《我和地球人相處的日子》
2018.12.11

2018年11月12日在臉書看到了游高晏《我和地球人相處的日子》的相關文章,以及媒體記者的採訪文章(連結)。其實,我不曉得為何會在這天看到這個連結?應該是臉書根據我在閱讀的內容進行分析和分享吧。其實,我也想到博物館之前有找過老師來分享自閉症患者的講座,透過當初這場講座,讓我對自閉症有概略的了解。看了報導後,進而想找他的這本書(連結),系列報導可以看鏡傳媒的網頁(連結)。這本相關於是自傳式的文章,是他12歲時寫的,如今,現在的他,已經是18歲桃園市立武陵高中的學生了。很開心,2018年12月11日在新北市立圖書館借到他的這本書。借了書這天,就把書給看完。我是在驚艷和流淚的狀況下,把這本書給看完的。看完這本書,看到他的臉書,這一路走來真是不容易。在寫下閱讀心得的這天,還是先把這本再回溫看一次,才寫下心得。

他的出生,有著父母對他的高度期待,因為前面有個過世的哥哥。還好,因為父母的細心陪伴和觀察,才發現他的不一樣。還有遇到吳佑佑醫師和許美雲心理師,經過多年的養育和尋找原因,才知道他是重度自閉症患者,而他無法語言的原因,則是大腦語言區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受損造成。

透過他的這本書,讓我稍為從他的角度去認識一部份的自閉症患者。他除了無法自行表達語言,透過後天的學習,他可以用打字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自閉症,在我的閱讀後,我感受到他也算是"高敏感"一族,對很多東西都很敏感。但是,他也努力的讓自己盡可能透過不同的學習和刺激,盡量讓自己不要這麼與眾不同。不過,每個人還是獨一無二的。

此外,他的學習過程,真是多災多難。還好,他有全程陪伴和學習的媽媽,父親也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全心參與。透過父母的細心,發現他雖然無法表達,卻完全知道外界,而且也能學習和吸收。也因為無法表達,在學習了打字後,利用打字將他對生活、世界,他想表達和紀錄的事情,用文字記錄下來。而他的文字,卻是非常洗鍊,有點類似半白文的語法,同時,從他的文字當中,可以發現當時才12歲的他,其實文字表達非常成熟,而這份成熟,也來自於他自己對周遭事物的感受。當然,這一路走來,他也很感謝,也很感恩。透過他的這本書,我也感受到,他並沒有放棄自己,而是透過文字,持續的認識這個世界的美好。當然,還有同理心的認識與理解。

在他的這本書裡,也看到大多數人的"偏見"和歧視,在還沒有認識、瞭解的前提之下,就先用似是而非,自然為是的想法,歧視他和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母。而當時無法言語的他,卻完全知道,人們說這樣的話,對他的父母會造成不小的傷害,而他也在這本書中完整的將過程和他的想法記錄下來。

甚至是教育的學習過程,也可以看到一些有專業的人,用著自己的專業,就先對他做出了判斷,也許是因為多年的專業累積,讓他們做出這樣的判斷。卻忘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其實還是會有細微的不同,只是人們總是會忘記,或者是沒有更多的心力和時間,如同父母一樣仔細的去觀察他的不同之處,少了一點同理心。

在他之後,父母生了妹妹,妹妹和他非常好,兩人教學相長,彼此的在學習道路上的成果也愈來愈展現。從高晏的書和臉書,我發現他有他擅長的一面。真的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從游高晏的角度去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給自己不同角度的啟發,也是另一種換位思考。隨時提醒自己,用更寬廣的心,去接觸和認識這個世界和人群之間的互動。祝福游高晏(連結)與家人,平安,一切都好。

歡迎觀看Adonis blog粉絲頁(@adonisblo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