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上海市]興安路的石庫門建築

R0014104石庫門建築
興安路的石庫門建築
到上海,欣賞建築是一定要的,除了外灘有歌德式、羅馬式、文藝復興式、巴落克等風格的建築群,石庫門建築群在上海,不論從建築、歷史、政治各方面,都很重要,它是上海老百姓住屋的一大特色,舊時的弄堂,大多是石庫門建築。

石庫門建築出現的起源,有學者說是1870年(清同治時期),也相傳自清朝太平天國時,江浙地區因為太平天國之亂,當時的商人、富貴人家、地主大舉搬遷至租界。外國的房產商人趁機修建大量住宅,1920年代至1930年代,「圍合」是上海住宅主要特徵,只是對雕刻不再講究,多進改為單進,中西合璧的石庫門建築迎運而生,這類建築大量吸收江南民居建築樣式,又結合三合院或四合院的空間形式,天井後有客廳,客廳後又一個天井,第二個天井後有灶臺和後門。在客廳和灶臺之間的左右兩側是廂房。灶臺上方是亭子間,再往上是曬臺。以石頭作門框,以黑漆實心厚木作門扇,而稱之為「石庫門」。

石庫門建築是從大宅院建築逐漸演變而來,原本的大宅院建築是大家庭居住的地方。受到租界和外來人的影響,單身和小家庭的居住模式愈來愈多,大宅院不適合,而產生了石庫門的弄堂居住型式。石庫門大多是兩層樓的磚木結構,屋頂斜坡開有老虎窗,紅磚外牆,弄堂出入口有中國傳統牌樓,搭配實心木門,門楣有傳統磚雕青瓦門頭,外牆則有西洋雕花圖案,二樓有突出的陽臺。

至於「石庫門」名稱的由來,我找了很久,才曉得原來是因為語言發音不同的結果。在漢語裡把圍束的圈稱為箍,而以石條圍束門的建築就被稱為「石箍門」。寧波人發「箍」的音為「庫」,以致於上海的石箍門就從此被稱為石庫門了。

上海的石庫門建築群很多,如位於上海興業路的中國共產黨「一大」會址,上海新天地、田子坊均值得探訪。後面會有「一大」和上海新天地的相關照片。

參考資料:

  1. http://baike.baidu.com/view/37991.htm
  2.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10/06-11/2338691.shtml
  3. http://whj.luwan.sh.cn/lwwhj/showinfo/content.aspx?infoid=71b5690e-5241-42ce-a2fb-c7025c4d1eb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請使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
如果沒有Google帳號,利用「名稱/網址」留言,謝謝。
歡迎留言,審核後發佈。